文/賈寧

提起段紀夫,喜歡漫畫的人再熟悉不過了。1984年7月1日《今晚報》創刊后,段紀夫的連環漫畫《老馬正傳》連載十幾年,讀者熟悉了老馬,也熟悉了段紀夫。“老馬正傳”中的老馬是都市中蕓蕓眾生中的普通人物,他的喜怒哀樂、行為舉止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在平凡生活中的市民形象,他的生活、工作的一件事、一瞬間,讓人忍俊不禁,那強烈的平民氣息,為藝術長廊增添了一個可笑又可愛的藝術形象。
段紀夫在漫畫界聲名遠播,藝術上碩果累累。多年來他辛勤耕耘,作品豐厚,發表、出版了大量漫畫、連環畫和中國畫等美術作品,有的作品在國外展出、獲獎,不少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我們請教他的養生之道,但段老言明并沒有成系統、成習慣的養生之道,只是輕輕地說:“壽從笑談起,健從事中來。”盡管沒有刻意的養生之道,但是段老有自己的健康理念:那就是用藝術之心,保持年輕的心。
段紀夫說,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點和生活方式,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養生方法,不能千篇一律。繪畫的人一定要堅持不懈,專業也好,業余也好,不能斷斷續續,對腦子,對身體都是鍛煉。繪畫一站幾小時,構圖運筆,凝神屏氣都是一種運動。另外,繪畫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拍拍腦門想畫就畫。漫畫作品要賦予其生命,要具有思想性,這是畫家要始終堅持的。一幅沒有思想的畫作,即使畫得再好,也沒有生命力。畫前的構思,往往比下筆繪畫還要吃功夫,而這種凝神苦思其實就是健腦、健身的生理運動,同時也是一種超凡的藝術享受。創作之中讓人體這部機器轉動起來,這本身就是運動,不比去健身房效果差。
段紀夫用藝術之心來保持年輕的心,讓我們領略到他的健康奧秘。他認為畫漫畫要多動腦子,想象力要豐富,正所謂三分畫七分想,畫出來的東西讀者要看得懂,看完了,笑完了,還能有所回味,有所感悟和啟發,這才是創作漫畫的上乘境界,也是他一生為之追求的境界。聊到深處,我們還發現了他的另一健康法寶,那就是樂于助人。
段紀夫認為,諷刺的目的是為了表現善良。他不僅以手中畫筆揮灑出意味深長的一幅幅善意的諷刺作品,在現實生活中也盡力去助人。他在漫畫方面不斷培育新人,下的力量不比搞創作小。1981年段紀夫連續舉辦了三期漫畫培訓班,發現了不少新人,他樂于為新人改作品,推薦發表陣地,不少聽課的學生如今也都成了卓有成就的漫畫家。段紀夫提攜新人,也在助人中體味出博愛的快樂。
由繪畫到助人為樂,江南水災,汶川和玉樹地震等自然災害發生時他慷慨解囊積極捐款,段紀夫的博愛意識不斷擴展、升華,他的助人為樂已經不局限于漫畫界和大的事件發生。在平常的日子里,對身邊的人身邊的事關注有加,有生病的好友熟人,他不僅去看望,還解囊相助。一位老鄰居是低保戶,段紀夫經常去資助他們的生活,這位鄰居兩次住院,段紀夫送上了3萬元錢,不僅解決了經濟之困,也讓鄰居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這種助人為樂、樂善好施,影響到段紀夫周圍的人,給社會增添了人間自有真情在的光彩。
正是段紀夫的苦中作樂,與人同樂,換來了其樂無窮。他在漫畫中找樂,在漫畫中賦予人物靈魂,給人們帶來樂趣。樂是他的追求,樂是他的幸福。隨著年歲的增長,段紀夫也在不斷調整自己。
第一次調整是工作的變動,原先他在銀行搞行政工作,但熱愛藝術之心始終沒有泯滅,工作之余不斷投稿。1956年他的漫畫處女作在《天津日報》發表,這讓他興奮不已。他調整方向,向美術編輯進軍,立志要在自己熱愛的領域里耕耘,果然如愿以償。他先后成為《新晚報》《天津日報》的美術編輯,創編了大量的新聞漫畫,迎來了事業的春天。
第二次調整是1981年,奉調到新蕾出版社任編審,面對兒童讀者,他再次調整自己,發揮喜歡文學、熟悉中外故事之所長,創辦《故事大王(畫庫)》,請全國漫畫家來給孩子們畫故事。先后編輯出版了20輯、100冊,發行上千萬冊,受到千百萬少年兒童的喜愛,使《故事大王(畫庫)》成為當時全國最有影響的圖書之一,獲得中國圖書大獎,這是他事業的輝煌期。
第三次調整是在1984年,他參加全國第七屆美展,感到單幅漫畫語言窄,表現內容不夠豐富,于是下決心突破自己,四格系列連環漫畫《老馬正傳》應運而生,打破了單幅漫畫視野窄的局限。
第四次調整是在退休后,停止了他嘔心瀝血的《老馬正傳》,讓很多熟悉他的朋友不解,這帶有段氏特色的連環漫畫使讀者愛不釋手,也讓段紀夫欲罷不能,讀者還等待著這帶有系列劇、連續劇色彩的下篇,怎么能說停就停呢。然則知己知讀者的段紀夫果斷調整,停止心愛的作品,正是思慮再三的抉擇。他要對得起讀者,不能敷衍了事,自己的生活面窄了,歲數大了,要根據自己現狀重新定位。很快,他又向水墨漫畫進軍,以傳統技法與漫畫藝術特點相結合,拓展漫畫表現新領域。
這就是段紀夫,一位對漫畫藝術孜孜以求的漫畫家。他對漫畫藝術的不斷追求與創新,源于他有一顆永葆年輕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