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勇松
(樂山市市中區人民醫院,四川 樂山 614000)
我國正在逐漸進入老齡化時代,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導致股骨頸骨折的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由于老年人自身體質較差,存在多種基礎疾病,且骨質較為疏松,極易發生股骨頸骨折。同時,由于老年人自我修復能力下降,恢復緩慢,臨床上針對老年股骨頸骨折通常采取手術治療方法,對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復位,最大限度保留關節作用,減少老年患者因病致殘的幾率。本文旨在研究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效果,故選取2011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92例為研究對象,采用分組對比的方式進行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92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46例。患者入院后接受醫學影像檢查,并結合患者臨床表現確診為股骨頸骨折。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在75歲以上;②排除心、肝及腎臟重大疾病患者;③關節置換術耐受患者;④無惡性腫瘤等其他消耗性疾病患者。試驗組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75~87歲,平均(76.92±3.33)歲,其中21例為摔傷,13例為外力致傷,12例為交通事故致傷;對照組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75~88歲,平均為(75.36±3.47)歲,其中23例為摔傷,15例為外力致傷,8例為交通事故致傷。以上患者的一般資料經由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可以進行比較。
1.2方法:術前所有患者接受身體情況評估,對患者的主要臟器功能進行檢查,確定患者是否適合接受手術。試驗組患者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采取側臥位,之后實施持續硬膜外麻醉。常規后外側切口,切開皮膚皮下,切開髂經束及闊筋膜張肌,切斷臀大肌部分止點,鈍性分離臀大肌,內旋髖關節,切斷外旋肌群、股方肌,顯露關節囊,“T”形切開后方關節囊,顯露股骨頸及股骨頭,股骨頸截骨,保留股骨距1 cm,去除股骨截斷股骨頸,斷頭取出器取出股骨頭,髖臼拉鉤充分顯露髖臼,切除髖臼盂唇,清理圓韌帶,按前傾20°,外展45°磨挫髖臼,見臼底滲血良好,軟骨去除完全,根據磨挫大小選擇合適大小髖臼杯安放,并予以兩枚螺釘固定臼杯,安放內襯;屈曲內旋下肢,清理股骨頸殘端軟組織,開口器開口,轉通髓腔,成形挫成形,確定股骨柄穩定,大小合適,選擇合適大小及合適長度的股骨頭安放,復位關節,見關節穩定性良好,活動良好,沖洗切口,修復關節囊及外旋肌群,安放引流管一根,逐層關閉切口。
對照組患者接受半髖關節置換術,手術操作基本相同,但術中需注意保護盂唇,且只安裝人工股骨,不安裝人工髖臼。
1.3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的術后及術后第3年、第5年的Harris評分,并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比較,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髖關節恢復時間,同時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1.4療效判定:采用Harris評分標準,優:評分>90分;良好:評分介于70~89分;差:評分<70分。優良率=(優例數+良好例數)÷總例數×100%。

2.1兩組患者治療后Harris評分比較:試驗組患者治療后及隨訪中Harris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組別例數治療后第3年第5年試驗組4683.9±2.287.3±2.592.6±3.1對照組4674.6±1.879.5±2.183.8±2.7t值22.19016.20314.518P值0.0000.0000.000
2.2兩組患者治療情況比較:對照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髖關節恢復時間均優于試驗組,兩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組別例數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恢復時間(d) 試驗組46118.5±11.7352.3±20.210.7±1.6對照組4650.1±10.5138.6±23.78.8±1.8t值29.51046.5435.351P值0.0000.0000.000
表3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組別例數血栓肺部感染髖臼磨損發生并發癥對照組461(2.7)0(0)2(4.35)3(6.52)試驗組464(8.70)5(10.87)0(0)9(19.57)①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
2.3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9.57%,發生4例下肢靜脈血栓,5例肺部感染;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6.52%,發生1例下肢靜脈血栓,2例髖臼磨損,兩組間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股骨頸骨折是一種易發于老年人群的骨折,多數是由于受到外力沖擊造成。由于老年人身體機能退化,體質較弱,普遍存在骨質疏松,故一旦受到外力沖擊或不慎跌倒,極有可能發生股骨頸骨折[1]。損傷一旦發生,在造成疼痛的同時還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患者行動不便。患者因長期臥床患者可能引起肺部感染、血栓、壓瘡等并發癥,進而導致患者死亡。因此,對股骨頸骨折患者需實施早期手術治療,并早期下床活動。由于常規內固定手術存在骨折不愈合和股骨頭壞死的可能,所以人工髖關節置換被臨床上認為是較為合理的治療方案。臨床上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是對損壞的髖關節進行置換,利用人造關節保留患者的行動能力,對患者骨折部位進行復位,降低患者致殘率[2]。
常見的髖關節置換術有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兩種,其主要區別在于全髖關節置換術在置入人造骨柄的同時配合置入髖臼,而半髖關節置換術則不置入髖臼[3],兩種手術方式均有較好的療效,可以有效克服內固定的缺點。但是當前臨床上對老年患者實施全髖或者半髖關節置換術并無統一定論,在其治療中應遵循縮短臥床時間、功能復位,減少并發癥的治療原則。為此,本文對兩種髖關節置換術療效進一步進行了對比分析,以尋求更適用于老年患者的手術方法。本次研究數據顯示,半髖關節置換術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髖關節恢復時間等方面優于全髖關節置換術,Harris評分雖然低于全髖關節置換術,但仍在較為理想的區間內。就髖臼磨損這一問題,術后可能出現髖臼疼痛,但我科近10年使用的人工半髖是人工雙動股骨頭置換,股骨大頭在髖臼內活動量小,小頭活動為關節主要活動,因此無半髖關節置換病例出現髖臼磨損問題等,其使用結果與全髖無明顯差別,均具有顯著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