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蓉,沈震威
(射陽縣人民醫院,江蘇 射陽 224300)
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是醫院感染管理評價的重要指標[1],可用于大規模的醫院感染監控調查,也可用于醫院感染的長期流行趨勢分析[2]。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是醫院感染監測的重要手段,它可在短時間內了解和掌握醫院感染分布及其特點,分析醫院感染相關危險因素,為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提供科學依據[3]。為了解我院醫院感染現狀和抗菌藥物使用情況,筆者通過回顧性調查,對2015年~2017年醫院感染現患率數據進行比較,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2015年~2017年分別選擇在2015年7月19日、2016年7月20日、2017年7月23日0∶00~24∶00開展住院患者的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3年共調查患者2 361例,其中男1 440例,女921例,年齡為出生2天~88歲,平均52.5歲。
1.2調查方法:調查小組由感染管理科專職人員及各科室院感監控人員組成。調查前1周發布通知,要求各科室對住院患者完善各項檢查。調查前2 d對各病區監控醫生及監控護士進行《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說明》的先期專題培訓。調查當天查房時監控醫生、護士對每位住院患者進行床旁調查并手工填寫床旁調查表;院感科專職人員首先通過杏林院感軟件提取當日全院住院患者院感重點信息,到每個科室核實調查人數、感染例次數等信息,再利用軟件匯總生成相關數據。
1.3診斷標準:遵照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衛醫發[2001]2號)進行醫院感染病例診斷。
1.4統計方法:按杏林院感實時監控軟件的現患率調查模塊,對各科室個案病例調查指標和床旁調查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2.1醫院感染現患率及科室分布:2015年~2017年應查住院患者2 361例,實查患者2 361例,實查率100%。醫院感染現患率分別為2.76%、2.27%、1.93%,例次感染率分別為2.91%、2.27%、2.16%。現患率較高的科室2015年是腦外科13.64%、胸外科8.00%,內分泌科6.82%;2016年是胸外科6.52%、普外科4.88%,老年科4.76%;2017年是腦外科6.12%、神經內科4.76%,腫瘤內科4.00%。見表1。
2.2醫院感染部位分布:醫院感染部位前3位2015年是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道;2016年是下呼吸道、表淺切口、泌尿道;2017年是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泌尿道。見表2。
表12015年~2017年醫院感染現患率

年度實查(例)感染(例)現患率(%)感染(例)感染率(%)2015年688192.76202.912016年792182.27182.272017年881171.93192.16合計2 361542.32572.45
2.3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醫院感染病原學前3位:2015年是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2016年是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2017年是鮑曼不動桿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見表3。
2.4抗菌藥物使用:2015年~2017年抗菌藥物使用率、預防性使用率呈逐年下降趨勢,治療性使用率及使用前微生物標本送檢率逐年提高。見表4。
表2不同感染部位分布及構成比[例(%)]

感染部位2015年2016年2017年合計下呼吸道6(30.00)9(50.00)7(36.84)22(38.60)上呼吸道5(25.00)1(5.56)3(15.79)9(15.80)泌尿道4(20.00)2(11.11)2(10.53)8(14.04)皮膚軟組織3(15.00)01(5.26)4(7.02)血液1(5.00)1(5.56)2(10.53)4(7.02)深部切口1(5.00)001(1.75)表淺切口03(16.67)1(5.26)4(7.02)胃腸道01(5.56)1(5.26)2(3.50)口腔01(5.56)01(1.75)腹腔內組織002(10.53)2(3.50)合計20(100.00)18(100.00)19(100.00)57(100.00)
表3病原菌分布及構成比[例(%)]

病原菌2015年2016年2017年合計大腸桿菌5(41.67 )4(26.67)2(16.67)11(28.21)銅綠假單胞菌2(16.67 )3(20.00)05(12.82)肺炎克雷伯菌2(16.67 )2(13.33)2(16.67)6(15.39)金黃色葡萄球菌1(8.33 )2(13.33)1(8.33)4(10.26)陰溝腸桿菌1(8.33 )1(6.67)1(8.33)3(7.69)產氣腸桿菌1(8.33 )001(2.56)鮑曼不動桿菌03(20.00)3(25.01)6(15.39)糞腸球菌D群001(8.33)1(2.56)白色假絲酵母菌001(8.33)1(2.56)惡臭假單胞菌001(8.33)1(2.56)合計12(100.00 )15(100.00)12(100.00)39(100.00)
現患率調查時間均為7月,排除環境和氣候等因素的影響,具有可比性[4]。2015 年、2016 年和2017 年3 次調查我院現患例次感染率分別為2.91%、2.27%、2.16%,均低于全國醫院感染現患率水平[5],符合國家衛計委要求的<10%[6]。3年來住院患者人數逐年增長,而醫院感染現患率卻呈現出比較穩定的下降趨勢。這可能與醫院合理配置專職人員數量,加大醫院感染管理力度、臨床醫務人員對醫院感染預防與防控的重視程度與執行力度增強、醫務人員的消毒隔離、手衛生與無菌操作意識明顯提高等因素有關。醫院感染3年現患率高發科室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是因為現患率調查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時段的醫院感染情況。總體而言,醫院感染高發科室以腦外科、胸外科、內分泌科為主,特別是腦外科患者術后多在ICU短期停留,這類患者多存在病情均較重,住院時間較長,侵入性操作(如氣管插管、氣管切開、呼吸機輔助呼吸、動靜脈置管、留置導尿管、胸腔閉式引流等)多,抗菌藥物使用頻繁、免疫功能低下等客觀因素,提示今后監測和預防控制的重點應放在醫院感染高發科室。
本次調查顯示, 醫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為主(占38.60%),上呼吸道、泌尿道也是醫院感染的好發部位,與陳慧斯等報道[7]一致。患者自身機體的免疫功能低下,長期臥床使呼吸道分泌物清除能力減弱,氣管插管或切開導致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減退等是導致呼吸道感染的危險因素。泌尿道感染則與患者長期留置導尿管有關,還與患者機體免疫力下降時定植于其他部位的條件致病菌移位至泌尿道而造成內源性感染有關。因此,要提高醫務人員無菌操作觀念,正確執行手衛生,盡量減少侵入性操作,縮短插管時間,加強基礎護理、醫療器械的管理以及消毒滅菌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三年來,醫院感染病原菌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占84.62%,與其他文獻報道[8-9]一致。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等條件致病菌檢出率較高,且多數是耐藥菌株。說明此類細菌為我院醫院感染防控的重點。臨床應主動開展主動監測,做到早發現、早送檢、早隔離,對此類患者應加強對病室的清潔、消毒及終末處理工作,同時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及廣譜抗菌藥物過度使用導致的真菌感染。
本文調查顯示,3年抗菌藥物使用率依次為32.85%、32.83%、29.40%,低于醫療機構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60%的標準,總體控制較好。治療用藥比例增高,治療使用前病原學送檢率亦逐年上升,2017年抗菌藥物使用前送檢率、限制級送檢率、特殊級送檢率分別達到國家衛計委≥30%、≥50%、≥80%的要求,說明通過連續三年開展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臨床醫師經驗性用藥已減少,根據藥敏結果選用抗菌藥物意識提高,抗菌藥物合理應用工作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同時這也與近年來我院認真貫徹衛計委2015版《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加大了抗菌藥物使用督查力度,對科室抗菌藥物使用實行綜合目標考核等系列舉措相關。自2015年引進杏林院感軟件,我科通過信息化實時監控,積極參與抗菌藥物的管理,開展Ⅰ類切口圍手術期抗菌藥物使用監管,規范圍手術期用藥的時機、時間、品種等用藥合理性,定期通全院病原微生物送檢情況,對I類切口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送檢率不達標的科室及個人給予相應經濟處罰,有效遏制了抗菌藥物濫用態勢。但Ⅰ類切口手術預防用藥比例仍然較高值得注意。
3年的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有助于了解我院醫院感染的現狀及變化趨勢,為制定醫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科學依據[10],并一步明確醫院感染管理的工作核心,最大程度地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保證醫療安全。
表4抗菌藥物使用率及標本送檢率[例(%)]

年度例數抗菌藥物使用[例(%)]抗菌藥物使用目的[例(%)] 治療 預防 抗菌藥物使用前標本送檢例數 送檢率(%) 限制級送檢率(%) 特殊級送檢率(%)Ⅰ類切口手術預防手術例數 使用抗菌藥物2015年688226(32.85)171(75.66)55(24.34)9354.3951.4750.0010376(73.79)2016年792260(32.83)200(76.92)60(23.08)10251.0049.3975.0010677(72.64)2017年881259(29.40)210(81.08)49(18.92)12459.0558.2481.8210166(65.35)合計2 361745(31.69)581(77.89)164(22.11)31954.8153.0368.94310219(7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