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霞
(湖南省桑植縣人民醫院婦科,湖南 張家界 427000)
子宮內膜異位癥屬于臨床常見的育齡期女性疾病,發病率在10%~15%,患者出現疼痛、不孕等臨床體征,給女性身體和家庭和諧帶來了嚴重的影響[1]。目前臨床通過采取腹腔鏡手術治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出血量少,療效確切,對患者損傷輕微,但是由于子宮內膜異位癥具有浸潤、轉移和復發等惡性生物學行為,因此單純的手術治療復發率較高,近年來通過聯合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藥物抑制患者卵巢功能,讓殘存病灶發生萎縮退化取得了滿意的效果[2]。本研究觀察了腹腔鏡手術聯合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應用在子宮內膜異位癥中療效,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和依據,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回顧性選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108例,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54例,年齡22~35歲,平均(29.64±1.24)歲;病程1~6年,平均(3.05±1.34)年。觀察組54例,年齡23~36歲,平均(29.58±1.19)歲;病程1~7年,平均(3.06±1.29)年。所有患者均符合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標準,經超聲檢查提示有盆腔包塊,均已獲取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孕產期和哺乳期女性,排除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患者,排除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排除合并惡性腫瘤和精神異常患者。觀察組和對照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術前進行常規檢查,在女性月經干凈后3~7 d進行手術,常規置入腹腔鏡手術器械,仔細分離盆腔粘連,及時恢復女性盆腔正常解剖結構,對于存在子宮內膜異位囊腫患者進行囊腫剝除手術與縫合手術,對于存在盆腔腹膜異位癥患者進行燒灼手術和異位結節切除手術治療。患者在徹底手術后服用6個月孕三烯酮片,2.5 mg/次,在患者月經第1天開始服用第一顆,3 d后服用第二顆,服用2次/周,定期復查患者肝臟功能。
觀察組:腹腔鏡手術方法同對照組,術后給予醋酸戈舍瑞林治療,在患者腹部皮下注射3.6 mg的醋酸戈舍瑞林,每4 周給藥1 次,共治療6次。應用期間需定期復查性激素,及時反向添加雌激素及補充鈣劑。
1.3觀察指標:患者治療效果:緩解:經治療后無臨床癥狀,未發現盆腔包塊;改善:接受治療未發現盆腔包塊,臨床體征有所減輕;無效:接受治療后雖然未見明顯盆腔包塊,但是臨床體征未出現改變;復發:術后6個月再次出現周期性腹痛,經超聲檢查提示盆腔包塊,以緩解和改善計算總有效率。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雌二醇、促黃體生成素、促卵泡雌激素濃度變化情況。

2.1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3.33%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組別例數緩解改善無效復發總有效對照組5422(40.74)23(42.59)6(11.11)3(5.56)45(83.33)觀察組5410(18.52)23(42.59)13(24.07)8(14.81)33(61.11)①
注:組間比較,①P<0.05
2.2兩組患者體內激素水平變化情況:治療前,兩組患者雌二醇、促黃體生成素、促卵泡雌激素濃度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體內激素水平均改善,觀察組治療后上述指標同對照組比較,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組別例數雌二醇(ng/L) 治療前 治療后 促黃體生成素(IU/L) 治療前 治療后 促卵泡雌激素(IU/L) 治療前 治療后 對照組5442.54±8.9668.64±13.21①22.36±8.2815.88±6.97①11.65±6.358.42±4.25①觀察組5444.01±9.0385.26±16.11①②22.26±8.3210.03±4.28①②11.26±6.516.02±2.16①②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②P<0.05
子宮內膜異位癥屬于激素依賴性疾病,四分之三以上患者發生在25~45歲之間的生育期女性,近年來隨著人工流產率升高造成宮腔內操作增多,因此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率呈現升高的趨勢,患者出現腹痛、不孕、月經量多、經期延長。目前臨床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主要采取手術治療,傳統的開腹手術治療患者術后切口疼痛嚴重,恢復慢,住院時間長,部分患者由于腸管的阻礙,暴露困難,手術切除過程亦困難,另外,小的病灶肉眼難以發現,也造成術后病灶殘留,為術后復發埋下隱患[3]。近年來微創外科飛速發展,腹腔鏡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手術中體現了不可替代的優勢,腹腔鏡易進入腹膜后間隙,且有放大作用,對辨別及發現病灶具有優勢,腹腔鏡手術中氣腹形成,術野空間大,采用頭低腳高位后,病灶暴露充分,鏡頭推近更易看清病灶,同時,無腸管阻礙,手術器械也更容易到達病灶位置,有助于安全并盡可能干凈的切除病灶[4]。
傳統的理念更傾向于開展根治性手術以達到切除病灶,降低體內雌激素水平的目的,進而防止復發。但多數患者,尤其相對年輕的患者,保留生殖器官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因此臨床治療熱點與難點轉為在保證手術安全的同時盡可能切凈病灶并保留生殖器官。在此基礎上,選擇必要而有效的后續治療來降低復發率成為婦科醫師的當務之急[5]。我院在腹腔鏡手術基礎上聯合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治療,本研究中應用的醋酸戈舍瑞林屬于由下丘腦所分泌的10肽神經激素,與神經、免疫、內分泌系統密切相關,同時可調控脊椎動物生殖情況[6]。研究發現戈舍瑞林能夠抑制女性卵巢功能,對體內促性腺激素分泌產生抑制效果,這會讓術后殘存病灶出現萎縮,降低了臨床治療后的復發率;同時戈舍瑞林可以刺激女性垂體前葉細胞合成促黃體生成素、促卵泡雌激素,藥物作用效果強,通過注射后消耗了女性垂體表面的GnRH-a受體,發揮了藥物去卵巢作用,阻礙了雌激素、孕激素合成增多[7-8]。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聯合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應用在子宮內膜異位癥中可以降低復發率,改善患者體內激素水平,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