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本豐,孫志鵬
(寶應縣第二人民醫院外科,江蘇 寶應 225800)
腹部外科手術治療膽結石患者是臨床常規應用方式,但腹部外科手術在術后較易發生并發癥,如切口開裂、感染等,其中以切口感染的發生最為顯著,會嚴重降低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延長了患者的住院時長,在某一種程度上還增加了患者的治療經濟費用[1-2]。本文為了對膽結石患者分別使用腹腔鏡膽囊全切術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以此對比分析其不同的臨床應用效果,特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膽結石患者,共計45例,隨機分為兩組,2014年5月~2017年5月是研究納入時間。研究組: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齡33~53歲,平均(43.61±7.02)歲。對照組: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齡32~54歲,平均(44.07±7.13)歲。患者均經過綜合檢查方式(B超、CT 檢查)確診為膽結石患者。組間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研究組行腹腔鏡膽囊全切術,對照組行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對照組:麻醉方式使用連續硬脊膜外腔麻醉,患者取得平臥位,5 cm切口作于右上腹腹直肌或右肋緣下部位,將各層腹壁逐層切開,使用順行、逆行和順行加逆行的切除方式將膽囊切除[3]。研究組:麻醉方式使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得平臥位,消毒鋪巾之后將電凝線、吸引管、氣腹管和光導纖維進行連接,使得自動氣腹機連接氣體鋼瓶,按照相關規定對氣腹壓力值進行設定。斜切口作于右側肋緣下部位,而切口上緣與肋弓之間距離兩橫指,使用電刀切開皮下組織,將腹直肌前鞘及肌肉有效分離,對內部膽囊、膽總管等情況進行查明,將膽囊橋適當抬高,推開大網膜并提取膽囊,若提取膽囊存在一定困難則先抽除部分膽汁。使用順行、逆行和順行加逆行的切除方式將膽囊切除,對膽囊管殘端妥善處理后將膽囊床縫合,若膽總管無異常情況則沖洗腹腔和關腹[4]。
1.3觀察指標:對比分析組間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和并發癥(膽管損傷、膽漏)發生率。

2.1計量資料數據結果:研究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數據均與對照組相比更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計數資料數據結果: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數據與對照組相比更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組別例數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下床活動時間(h)住院時間(d)研究組2537.76±8.13112.36±18.967.02±1.554.39±1.77對照組2073.12±10.62160.79±17.6622.61±10.517.99±3.36t值12.668.767.344.62P值0.000.000.000.00
表2計數資料數據情況[例(%)]

組別例數膽管損傷膽漏并發癥發生研究組251(4.00)01(4.00)對照組204(20.00)2(10.00)6(30.00)χ2值5.72P值0.02
我國居民近年來的飲食習慣發生了巨大改變,膽結石的發病率也相應增高;膽結石屬于消化道疾病,會嚴重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和對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不利影響,嚴重病情患者甚至會危及生命安全[5];據研究顯示,不規律的生活作息和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會造成內部膽汁淤滯,致使膽汁無法從內部正常排出,若患者還為肥胖人群則還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最終引發膽結石,嚴重者引發膽囊炎[6]。
腹腔鏡膽囊全切術、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均是治療膽結石的主要手術形式;其中,小切口膽囊切除術雖可以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也存在眾多應用局限性,如手術時間相對較長,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手術創傷,因此,該種治療方式不易被患者所接受,而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更多的患者選擇接受腹腔鏡膽囊全切術治療,腹腔鏡膽囊全切術的治療優勢性顯著,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機體創傷程度,大大減輕了患者的術后疼痛感,有效控制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同時有利于患者盡快恢復機體的胃腸道功能,將住院時間有效縮短,以此達到提高治療效果的作用[7]。
研究數據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37.76±8.13)ml、手術時間(112.36±18.96)min、下床活動時間(7.02±1.55)h、住院時間(4.39±1.77)d和并發癥發生率(4.00%)數據均與對照組相比更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上數據結果與徐鴻儒研究結論[8]相似。由此可見,腹腔鏡膽囊全切術治療膽結石患者的臨床應用價值更為突出,大大減輕了患者病癥、治療痛苦,有利于疾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