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沛華,張四華,曾 超
(湖南省邵陽市中心醫院胃腸外科,湖南 邵陽 422000)
直腸癌屬于臨床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腫瘤之一,目前僅次于肺癌和胃癌位居第三位,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傳統的治療方法主要采取經腹經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治療,該術式不保留患者肛門,影響了患者術后生活質量[1]。目前對于低位直腸癌手術治療后需要留置人工肛門對患者心理和生理產生困擾,近年來臨床保肛手術廣泛應用,但是開腹手術進行該方案困難較多[2]。本研究分析了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腹腔鏡治療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直腸癌手術患者180例均為2016年1月~2017年8月入院治療,根據手術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所有患者術前臨床分期T2~4N0~2,腫瘤下緣距離肛緣≤12 cm。對照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齡28~72歲,平均(53.68±2.19)歲;術后病理學分期為Ⅰ期5例,Ⅱ期35例,Ⅲ期10例。觀察組130例,男89例,女41例,年齡27~73歲,平均(53.82±2.21)歲;術后病理學分期為Ⅰ期15例,Ⅱ期85例,Ⅲ期30例。所有患者均經術后病理學確診為直腸癌,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所有患者均獲取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除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血液系統疾病患者及精神疾病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采取經腹經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麻醉滿意后進行腹腔探查,游離腸系膜下動脈并清掃淋巴結組織,結扎直腸上血管,按照TME原則將患者直腸游離,對邊緣血管和乙狀結腸離斷,在患者左下腹對乙狀結腸進行造口。在肛口2 cm部位行梭形切口,將皮膚和皮下組織切開,分離盆筋膜壁層,從會陰部將肛口、直腸以及乙狀結腸拖出,沖洗腹腔并在會陰留置引流管,在會陰部戳孔穿出并固定,逐層關腹完成手術操作。
觀察組:采取腹腔鏡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治療,麻醉滿意后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氣腹,置入腹腔鏡器械,將患者乙狀結腸下段提起,游離腸系膜下動脈后清掃淋巴結,顯露直腸上動靜脈并夾閉,向下分離乙狀結腸和腹壁之間的粘連,將乙狀結腸和直腸游離至癌腫下緣3 cm,離斷腫瘤后對殘端消毒,放入吻合器,擴張患者肛口,對吻合器進行端端吻合,沖洗腹腔后留置引流管。
1.3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和住院時間。同時記錄兩組發生切口感染、吻合口瘺、腸梗阻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2.1觀察組和對照組手術情況對比:見表1。
2.2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見表2。


組別例數術中出血量(ml)切口長度(cm)腸道功能恢復時間(d)住院時間(d)對照組50198.94±31.2115.68±4.663.89±1.7519.64±4.14觀察組13031.06±15.86①5.13±1.31①2.03±1.05①11.58±2.18①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
表2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例(%)]

組別例數切口感染吻合口瘺腸梗阻并發癥發生率對照組503(6.00)3(6.00)5(10.00)11(22.00)觀察組1301(0.77)01(0.77)2(1.54)①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
低位直腸癌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臨床對于低位直腸癌主要采取手術切除,以往采取經腹會陰聯合手術切除,但是術后由于人工肛門的存在患者生活質量受到很大影響,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則為患者帶來了福音[3-4]。目前認為肛門括約肌功能良好以及患者排便反射功能存在是維持正常生理過程的條件,肛門括約肌復合體在保證肛門自制性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保留完整的肛管直腸黏膜對維持直腸排糞感覺反射也是十分重要的[5]。
我院采用腹腔鏡低位直腸癌保留肛門手術治療低位結腸癌,腹腔鏡具備影像放大作用使得術者對重要血管、神經及解剖層次的識別更為清晰、精準,同時對盆筋膜臟壁層解剖層次的辨認和手術入路的選擇更加準確[6];腹腔鏡的優勢還在于腹腔鏡的鏡頭及操作器械可抵達狹窄的低位骨盆進行相對靈活的操作并放大局部術野,從而對盆腔自主神經的辨認和保護更確切[6];而且手術由于氣腹建立了較大的操作空間及良好的術野顯示,因此,對腸管及腫瘤的牽拉、擠壓明顯減少,降低了腫瘤醫源性種植的發生率[7-8]。
綜上所述,腹腔鏡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治療直腸癌可以減少術中出血,加快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