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俏平,羅玉玲,陳娟秀,溫小霞
(廣東省佛山市第三人民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抑郁癥(Depression)又稱抑郁障礙,是一種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常見的情感性精神疾病[1],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心境低落,且具有明顯、持久、與其處境不相稱的特點,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2-3]。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抑郁癥終生患病率為3.1%,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4]。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生活壓力日益增加,各種內在和外在的因素影響,我國抑郁癥患者的人數呈現逐漸增長的態勢[5]。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到2020年可能將成為人類第二大疾患[6-7]。抑郁癥的治療與預后康復的重要性尤為突出,如何提高抑郁癥患者的生活質量,應通過改善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重新實現患者的社會自身價值。患者可以通過自我照顧的行為,減少對家庭成員的依賴,降低對專業人員照料的需求,同樣可以達到維持自身生命健康、享受舒適生活的目的[8]。本研究通過對抑郁癥患者的生活質量、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因素進行調查,探討抑郁癥患者的康復護理對策。
1.1一般資料:采用立意抽樣的方法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抑郁癥患者832例,其中男438例,女394例,年齡23~59歲,平均(35.86±9.99)歲。入選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關于抑郁癥診斷標準;②年齡≥18 周歲;③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可以與調查人員進行良好溝通交流,能充分理解并完成調查問卷的相關內容;④自愿參加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有腦部疾患既往史或其他精神疾病史;②患有嚴重軀體疾病;③患者為繼發抑郁癥。
1.2方法:采用一般調查問卷,對所有患者進行調查,內容包括一般資料以及自我護理能力情況。
1.2.1一般調查量表:主要了解包括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健康知識掌握程度等一般情況。
1.2.2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包括概念、技能、責任感、知識應用4個方面,以0~4分為評分規則,總分為172分,對43項進行評分。根據所得的評分結果,評估并討論影響患者病情的因素,包括積極、消極、性別、文化程度等因素。
1.2.3生活質量測定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該量表共有26個題目,分別關于個體自身生活質量和自身健康狀況的主觀感受、生理維度、心理維度、社會關系維度、環境維度。
1.3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患者的一般資料及自我護理能力狀況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自我護理能力影響因素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抑郁癥患者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自我護理能力影響因素:抑郁癥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處于中等偏下水平,ESCA量表總分為(86.58±24.05)分,概念評分為(14.80±5.02)分,責任總分為(12.85±5.54)分,知識評分為(33.92±4.95)分,技能評分為(24.17±5.25)分。根據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文化程度、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與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與成人常模[9]相比,抑郁癥患者的WHOQOL-BREF總體生活質量、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得分比較:各方面得分均降低,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環境領域得分則高于成人常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抑郁癥患者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自我護理能力影響因素

項目偏回歸系數標準誤差標準化回歸系數性別9.093 2.976 0.105文化程度3.258 1.567 0.034積極因素0.755 0.127 0.380消極因素0.560 0.067 0.407


組別例數總體生活質量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環境領域成人常模70013.67±2.8514.77±2.4812.59±1.6813.53±1.9512.45±2.58抑郁癥患者83211.29±3.8211.04±2.5811.68±2.9512.46±3.1412.79±2.79t值-5.97-12.89-6.32-6.631.26P值<0.05<0.05<0.05<0.05>0.05
抑郁癥是我國臨床上最常見的情感性精神類疾病,主要由多種因素誘發,包括心理、生理、社會環境等單因素或多因素,發病機制較為復雜,患者主要表現為心境低落,癥狀明顯且持續時間較長[10]。每次發作時間可持續2周以上,甚至可達數年,多數患者病情反復發作,每次發作大部分情況下可緩解,但有部分患者可能轉為慢性或有殘留癥狀[11]。抑郁癥患者病程長、病因復雜,如何對抑郁癥患者實施行之有效的護理至關重要。本研究主要從抑郁癥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自我護理能力入手,探討影響抑郁癥患者生活質量和自我護理能力的不同方面的因素,并針對不同的影響因素建立相應的康復護理對策,為抑郁癥患者的康復護理治療提供便利,指導臨床護理工作的進行。
本研究結果顯示,抑郁癥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處于中等偏下水平,與吳紅英及邵志梅的研究結果[12-13]相同。抑郁癥患者由于心理負擔與壓力比較重,容易產生消極的思想,可能對自身的生理需求有所減少甚至忽略,影響其生存及發展的空間,從而降低了自我護理能力。根據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文化程度、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與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相關,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發現,影響抑郁癥患者自我保護能力因素較多,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文化程度。相比一般人,高中學歷以上患者具有更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在從外界接受信息、通過書報網絡途徑查閱資料等方面的能力也較強,通過不斷地吸收、接受新知識,使患者對自身所患疾病的觀念以及對其態度逐漸發生改變,并且也改善了心理狀態[14];且文化程度較高者對外界環境信息的接受程度較高,對新事物新知識的容受性較高,對信息的處理能力較強,從而也提高了這部分患者對自我行為的認知能力,對其自我護理能力的改善有較大幫助。而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則直接影響到抑郁癥患者的心理狀態,抑郁癥患者主要是由于心理方面因素的影響才導致了抑郁的發生,不同的心理影響均會對患者產生不同的后果。當患者接受積極因素的影響,心理負擔減輕,癥狀隨之減緩,促使患者感到病情緩解甚至好轉,有利于患者精神、心理的恢復;反之,若患者受消極因素影響較多,會加重患者心理及精神上的負擔,從而加重病情。
抑郁癥患者與成人常模相比,WHOQOL-BREF總體生活質量、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得分均降低,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抑郁癥的病因復雜,臨床治療難度較大,且抑郁癥患者病程較長,病情反復,抑郁癥患者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方面都產生了不良的影響,不僅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還對抑郁癥患者的社交造成嚴重阻礙,與人交流溝通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長久以往,會導致其與外界信息交流落后,逐漸與外界環境脫節,使抑郁癥患者成為家庭和社會的嚴重負擔。抑郁癥患者在長期的生理、心理、社會關系壓力下,如果不能得到良好的調節和康復護理,必定會加重病情,降低生活質量,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的趨勢。
針對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應進行有針對性、個體化的健康教育指導,加強抑郁癥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非醫學術語,務求讓每一位患者都清楚、明白、聽懂[15],采取多種新穎、生動、創意的形式。尤其要重視自我護理技能,引導患者自己通過書籍、報紙、網絡等途徑查閱資料,或從外界接受信息、溝通交流等途徑,鼓勵患者參與集體活動、康復運動及病區定期組織的小組會談或防復發培訓班[16],正確認識抑郁癥,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自身所患的疾病。抑郁癥患者常出現服藥依從性低的表現,不遵醫囑服藥,自行減量或者拒絕服藥[17-18],應有針對性地指導、督促患者主動、按時按量服藥,同時應提醒家庭成員、護理人員要督促并看著患者服藥,從而提高遵照醫囑、服藥的依從性,患者只有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自我護理行為,才能保證改善癥狀和獲得良好的預后,有效地預防疾病的復發。幫助患者建立新的生活方式,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家庭、社會活動中,通過與人的溝通交流,獲得自身價值感,增強積極情緒,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強化護理人員、家庭成員的教育意識和觀察護理意識,密切關注患者病情的變化,有針對性地與患者共同制定計劃,引導患者進行自我護理,提高生活質量。定期對康復期患者進行電話或上門隨訪,觀察患者病情的進展,及時提出健康教育指導意見,能使患者的病情改善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