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長垣縣中醫醫院(453400)李艷紅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5月小兒手足口病患者94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7例。對照組女20例,男27例;年齡11個月~6歲;普通病例39例,重癥病例8例。觀察組女21例,男26例;年齡10個月~7歲;普通病例40例,重癥病例7例。比較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中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心、肝、腎、肺功能不全者;循環系統疾病者;喜炎平、利巴韋林過敏者。
1.3 方法 將患兒隔離,并注意口腔、皮膚護理,予以清淡飲食,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B2等;予以退熱、鎮靜、穩定血壓、吸氧等對癥治療,存在細菌感染者予以抗菌治療。對照組予以利巴韋林治療,利巴韋林注射液10mg/(kg·d)聯合150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分2次給藥,每次滴注20min以上。觀察組予以喜炎平聯合利巴韋林治療,利巴韋林用法用量同對照組,喜炎平注射液0.2mL/(kg·d)聯合150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兩組均治療5d。
1.4 觀察指標 ①統計兩組療效,療效判定:顯效:用藥3d,體溫恢復至正常范圍,用藥4d內皮疹完全消失,皰疹完全結痂;有效:用藥3d,體溫穩定下降,用藥4d內皮疹部分消失,皰疹部分結痂,口腔潰瘍減輕;無效:用藥5d后發熱、皮疹、皰疹、潰瘍等癥狀無改善,并出現新的并發癥。將顯效、有效納入總有效率。②對比兩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藥物性高熱、腹瀉、氣促)。
1.5 統計學分析 以SPSS19.0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 觀察組顯效31例,有效12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1.49%(43/47);對照組顯效25例,有效10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74.47%(35/47);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21,P=0.028)。
2.2 不良反應發生率 觀察組不良反應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輕度小兒手足口病目前臨床主要采用對癥治療,缺乏特異性抗病毒藥物。本研究所用利巴韋林為臨床常用廣譜性抗病毒藥物,對多種DNA病毒、RNA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其可進入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內部,經腺苷激酶磷酸化作用形成病毒合成酶競爭性抑制劑—單磷酸,從而抑制肌酐單磷酸脫氫酶、mRNA尿苷轉移酶、DNA聚合酶等活性,進而阻斷DNA及RNA復制,并可抑制蛋白質合成,阻斷病毒復制與釋放,因而對控制手足口病病毒感染具有積極作用。但臨床研究發現,利巴韋林對病毒腺苷酶具有較大依賴性,易產生耐藥性,且存在骨髓抑制、腎臟損害、白細胞減少等副作用,應用于嬰幼兒時尤其注意控制劑量[1]。因此采用有效藥物優化用藥方案,減少利巴韋林副作用,提高療效十分必要。

附表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喜炎平注射液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功效,現代研究證實,其具有抗病毒、抗菌、解熱、抗炎、止咳等多種藥理作用。喜炎平注射液臨床用于治療小兒腹瀉、病毒性腸炎、病毒性心肌炎、呼吸道感染等均取得良好效果[2]。其抗病毒機制包括:①通過親水基團改變穿心蓮內酯空間結構。②提高血清白細胞介素水平。③促進脾臟內淋巴細胞成熟,提高免疫球蛋白水平,調節CD4+/CD8+水平,增強患兒抗病毒能力。本研究聯合喜炎平與利巴韋林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聯合用藥效果顯著。本研究對聯合用藥安全性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提示聯合用藥不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較好,同時臨床密切監測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并對可能出現的嚴重不良采取預防措施。
綜上所述,喜炎平聯合利巴韋林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確切,不增加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