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鄧州市中心醫院(474150)李翠花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4年3月~2015年7月收治1986例中的81例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為研究對象。對照組男女比例為3:2,胎齡為31~38周,平均胎齡為(35.1±2.1)周。觀察組男女比例25:16,胎齡為31~40周,平均胎齡為(34.8±2.5)周。兩組患者上述臨床資料對比差異并不顯著(P>0.05),不會對本研究結果造成影響。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未予以康復護理,觀察組患兒滿月后進行干預康復護理,干預時間為3~5個月,具體措施如下:①視覺刺激。于患兒床頭懸掛色澤鮮艷的氣球,通過反復逗引使患兒集中注意力,然后進行氣球移動,引導其兩眼跟隨運動。②聽覺刺激。重復播放輕柔舒緩的音樂,以加大對患兒的聽力刺激。③觸覺刺激。觸覺是小兒重要感覺之一,每天可面對面與患兒進行視覺接觸,同時撫摸予以患兒肌膚刺激,1d2次,1次10min。用奶嘴接觸患兒口唇,引導其做吮吸動作。④游泳療法。于患兒脖頸位置放置特制的救生圈,然后將其抱至溫度38°水池中,并配合音樂,引導患兒在水池中配合音樂有節奏地進行運動,可輔助按摩。⑤肢體被動訓練。具體包括4步:將雙腳抬起與桌面呈45°,腿屈曲至腹部;同樣保持仰臥位,抬起患兒左腿與軀干呈直角,然后還原,右腿動作同左腿;取仰臥位,抓住患兒雙腳,另一只手撐住其腹部,抬高患兒腳踝,并幫助抬高頭部;將患兒雙臂放置于體側,然后手握其左上臂,后拉并向右反轉,右上臂動作同上。⑥參照患兒肌張力、運動發展情況針對性選取Bobath療法對患兒進行運動功能鍛煉,首先逐步恢復患兒的肌張力;然后訓練患兒的自動反射能力,以促進立直反射與平衡反射發育。
1.3 判定標準 兩組患兒護理前、護理后1年(隨訪1年)進行NBNA評分(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共分為5個部分,總分40分,得分越高表明神經行為越好。參照中國兒童發展中心制定的0~3歲嬰幼兒智能發育量表測定兩組患兒的MDI(智力發育指數)、PDI(運動發育指數),以進行能區智能發育情況對比研究,兩者總分均為130分,分數越高表明智力及運動發育能力越好。
2.1 護理前后NBNA評分比較 對照組護理前NBNA評分為(29.1±2.6)分,護理后為(32.1±1.8)分。觀察組護理前NBNA評分為(29.4±2.2)分,護理后為(38.2±1.1)分。護理前兩組患兒NBNA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上述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2.2 能區智能發育情況對比 護理前兩組患兒MDI和PDI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但是1年后觀察組上述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果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附表。
附表 兩組患兒MDI和PDI評分對比(±s,分)

附表 兩組患兒MDI和PDI評分對比(±s,分)
組別 n MDI評分 PDI評分護理前 1年后 護理前 1年后對照組 40 70.1±5.6 84.1±11.7 72.4±6.7 85.4±12.7觀察組 41 69.7±6.4 100.4±12.8 73.1±7.2 102.5±14.7 t 0.398 7.051 0.427 6.835 P>0.05 <0.05 >0.05 <0.05
小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是兒科臨床常見中樞神經系統損害型疾病[1],如果此時采取針對性措施予以患兒視覺、聽覺刺激等干預,能夠重建新生神經細胞,使腦組織得到重組及改善,為患兒康復護理提供了必需的理論支撐[2]。本研究中觀察組患兒從新生兒監護室出院后,滿月便開始采用干預康復護理,所有措施的制定均建立在實踐調查及循證支持基礎之上。此外,康復護理重在通過予以患兒訓練和再訓練,實現殘余機能的恢復,更加注重預后改善以及患兒生活質量的提高,符合現代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的發展要求,受到臨床的廣泛認可。護理后1年觀察組患兒MDI和PDI評分、NBNA評分提高,說明康復護理應用于小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臨床干預必要且有價值,能夠有效改善患兒的智力及運動功能、神經行為,應用優勢明顯,與上述分析相一致。
綜上所述,康復護理在小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康復中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