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市中醫(yī)醫(yī)院(457000)劉海勇
1.1 般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哺乳期急性化膿性乳腺炎患者80例,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初產(chǎn)婦35例,經(jīng)產(chǎn)婦5例,年齡21~38歲,平均年齡(25.6±4.8)歲,體溫36.9~39.7℃,平均體溫(38.2±0.8)℃,研究組:初產(chǎn)婦34例,經(jīng)產(chǎn)婦6例,年齡20~39歲,平均年齡(25.9±4.2)歲,體溫37.1~39.8℃,平均體溫(38.1±0.9)℃,兩組患者均為單側患病,癥狀為乳房脹痛,乳汁排出困難,經(jīng)B超檢查為化膿性乳腺炎,排除炎性乳腺炎、肉芽腫性乳腺炎以及其他乳腺疾病。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實行小切口手術治療,對照組采用小切口術后常規(guī)用藥,研究組實行小切口術后配合中藥治療。
1.2.1 手術治療 讓患者取平臥位,對患乳行B超檢查,在膿腫最薄位處用龍膽紫標記。綜合評估選擇最佳切口位置,對皮膚及針頭消毒,實行局部麻醉,先行試驗穿刺,抽出膿液后,沿針孔處切開小口,約1cm左右,用血管鉗由淺入深沿穿刺方向刺向膿腔,12號針頭抽膿,如膿液粘稠使針頭不易拔出時,用生理鹽水稀釋沖洗后再進行抽膿,按此方法多次反復操作,用手配合擠壓,直到抽出膿液抽完液體變清為止。膿液排完后需放入引流條,將引流條放置膿腔底層。
1.2.2 配合中藥治療 經(jīng)小切口抽膿治療后,將患乳乳汁排空,配合中藥清熱解毒,祛熱通乳,具體藥物為:草河車15g,穿山甲10g,赤芍10g,蒲公英20g,皂角刺10g,丹皮5g,黃芩20g,甘草10g,桅子10g,通草15g,加水2000ml熬制服用,3次/d,每次500ml,5d為一療程。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痊愈時間及乳漏發(fā)生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對比,研究組痊愈時間、乳漏發(fā)生例數(shù)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附表。
哺乳期初產(chǎn)婦由于乳頭內(nèi)陷,乳頭發(fā)育不完善等情況導致嬰兒吮吸困難,乳汁郁結,隨著細菌入侵,發(fā)展成化膿性乳腺炎,大量的乳汁未及時排出郁結在乳腔內(nèi)化膿惡變。臨床治療中采取小切口抽膿是最佳治療方案,有利于膿液及時排出。但在穿刺抽膿時應注意以下事項:①抽膿后需保證乳汁通暢及排出,如乳汁再次郁結可引發(fā)嚴重感染,不易控制。②乳頭破損或內(nèi)陷,應做好乳頭護理,將乳頭牽引外拉,恢復正常;對乳頭用生理鹽水及清潔液消毒殺菌,并涂抹消炎軟膏,告知患者勤換內(nèi)衣并注意感染控制。③抽腔后應對患乳再次全面B超檢查,有無漏乳及膿腫多灶性,對多灶性膿腫應反復穿刺,由淺入深排出膿液。

附表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對比
中藥以草河車、穿山甲、赤芍、蒲公英、皂角刺、丹皮、黃芩、甘草、桅子、通草按比例調(diào)配熬制服用。蒲公英和草河車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皂角刺、穿山甲排毒祛風,通絡消腫;通草通乳益氣;赤芍丹皮清熱止血,活血散瘀,甘草能生津止渴,祛濕熱。研究發(fā)現(xiàn),蒲公英對多種病菌能起到抑制作用,赤芍和丹皮有抗炎作用,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滲出、水腫等炎癥。諸多中藥結合,能起到清熱解毒、祛濕熱、消炎止血、通乳的功效。用穿刺抽膿法治標,結合中藥服用調(diào)整治本,標本兼治,有利于患者盡快康復,提高哺乳質(zhì)量。本院通過對患者采取分組治療,研究組患者痊愈時間及乳漏發(fā)生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綜合上述,對哺乳期急性化膿性乳腺炎患者,采取小切口抽膿治療后,再配制數(shù)味中藥調(diào)理治本,能提高患者痊愈率,減少感染及乳漏發(fā)生,使患者哺乳質(zhì)量提高,值得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