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大寧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張振榮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精神,大寧縣立足實際,積極探索實施“黨建引領、改革創新、村社一體、股份合作、村民自治”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群眾通過土地流轉、林地入股,“聯產聯業”、抱團發展,促進農業生產增效、農民生活增收、農村生態增值,實現保底分紅、收益分紅、務工收入“三重收益”,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脫貧的新路子。
大寧縣地處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和呂梁山生態脆弱區,國土面積967平方公里,現轄6個鄉鎮,84個行政村,總人口6.9萬,其中農業人口5.2萬,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全省1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制約,大批的農村青壯年人口進城務工經商,造成農村常住人口老齡化、青壯年勞動力缺乏、部分土地撂荒、閑置,農業生產經營效益不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低,單打獨斗,缺乏有序有效引導,應對市場風險能力不強,給攻堅深度貧困帶來諸多問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提出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7〕1號),指出“鼓勵地方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等改革,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和實力”。這些指示,給我縣全面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導思想。《塘約道路》一書的出版發行在廣大干部群眾中反響熱烈,要求改革的呼聲較高。貴州省平壩區塘約村、盤州市、丹寨縣等地的成功實踐,為我縣深化農村改革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一)“黨建引領·村社合一”,實現農村發展“集約化”。突出建強基層組織,增強支部功能,選優配強支部班子,通過集中學習、專題黨課、“4+x”黨日活動等形式鍛造黨員隊伍。發揮農村黨支部的政治領導、思想引領、組織群眾和社會號召作用,引領推進農村改革,成立“村社合一”的合作社,支部書記主動擔起合作社的擔子,深入學習“村社一體”運作模式和“三變”先進經驗,引導群眾以確權到戶的耕地、林地、宅基地和自有資金等折股量化,由合作社統一經營,初步實現由個體單打獨斗變為“集約化”抱團發展。目前,按照“先行試點、先易后難、創出經驗、全面推廣”的思路和“一村一品一主體”要求,全縣6個鄉鎮7個村推開改革試點。如,曲峨鎮道教村黨支部堅持一月一次黨員例會,一月一次黨日活動,“讓群眾知道的事讓黨員先知道”,充分發揮黨員作用,對村級事務民主管理,成立了 “大寧縣道教強民農牧林專業合作社”,吸納社員127戶(貧困戶73戶),流轉土地320畝到花卉公司,采取“利益兜底+逐年遞增”的模式,村民流轉土地收入達到每畝1000元,合作社牽頭新建設施蔬菜大棚,發展黑小麥、大蒜、大櫻桃等特色產業,奠定了群眾增收的基礎,加快了脫貧奔小康的步伐。
(二)“盤活資源·股份合作”,實現農民收益“乘數化”。借鑒貴州省盤州市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改革經驗,按照“一切工作到支部、一切資源到農戶,群眾的事情群眾辦”思路,以“村社合一”的合作社作為新型經營主體,盤活集體可經營資源變資產,農民以耕地、林地、宅基地、資金及其它資產自愿折股入社變股民,收益按約定比例分紅,保障農民獲得了“兜底收入、勞務收入、收益分紅”三重收益。一是兜底收入。如,太德鄉曹家莊村,農戶把確權后的宜林荒山荒坡作為“資源變資產”量化入股合作社,在未盈利前合作社按照荒山每年20元/畝、退耕地每年105元/畝標準付給入社農戶保底收入。二是勞務收入。曲峨鎮道教村部分勞動力到花卉公司、手套廠等企業就近就業,采取“園區務工+戶內培育”模式,由農民就地轉化產業工人,在兜底分紅的基礎上再獲得勞務或務工收入,投產前月工資1800元以上。三是收益分紅。徐家垛鄉依托縣郵政銀行金融扶貧小額貸款,為該鄉民富合作社中的2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5萬元貸款,并以股金的方式入股新大象養殖公司,2017年貧困戶每人就分得了7500元的分紅收入。
(三)“有機大寧·振興鄉村”,實現農業生產“有機化”。在開展“村社一體”改革試點的基礎上,圍繞十九大作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部署開展“有機大寧·振興鄉村”行動。全縣廣大黨員干部重點落實“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實施農田綜合治理、鞏固環境集中整治成果、提升脫貧攻堅的成效、推動農村改革的深化”五項任務,深入農村、走進農家,帶著感情、帶著真心,與群眾共同學習、一起勞動,指導成立村級合作社,由“冬閑”變“冬忙”。全縣秸稈堆漚(還田)7.6萬畝,向群眾宣講十九大精神2.6萬人,普及有機耕作知識講座138場,推動有機大寧創建、攻克深度貧困等任務深度融合。廣大黨員干部在農村一線提升了服務脫貧攻堅的能力、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協調處理復雜局面的能力。
(四)“六會八隊·建立秩序”,實現村級管理“自治化”。為進一步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實現“村里的事情村民管、村里的工程村民干、村里的資金村民賺”,曲峨鎮山莊村成立了“大寧縣山莊惠農農牧林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下設6個村務理事會,8個生產經營服務隊,山莊村黨支部活動場所改擴建及村容村貌提升工程,由合作社下屬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隊”承接工程,23名社員獲得勞務收入6.4余萬元,人均增收2782元。這項改革,不僅增加了社員的收入,而且使建設成本由原來的1700元/平方米下降為890元/平方米,降低成本47%。這一改革舉措,讓貧困群眾收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讓沒參加合作社的群眾“眼紅”,樹立起來黨組織的威信,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黨組織為群眾辦事“氣”順了、腰桿“硬”了,極大地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社會號召力,厚植了黨的執政根基。
(一)必須突出黨的政治領導力,發揮支部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黨政軍民學,東南西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推動農村綜合改革,必須發揮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堅持黨的領導,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強化領導。
(二)必須突出黨的思想引領力,充分發動群眾。群眾的思想不發動,改革就難推動。深化農村改革,必須采取多種措施,向群眾宣講好黨的好聲音、好政策,讓黨心暖民心,讓群眾的內生動力轉化為改革動力。
(三)必須突出黨的群眾組織力,搞好群眾自治。習總書記強調:“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是為了釋放紅利,最終目的是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
(四)必須突出黨的社會號召力,凝聚黨心民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為群眾辦實事是基層黨組織的應盡職責。
省委駱惠寧書記在我縣調研時,對開展“黨建引領、村社一體”給予充分肯定,并要求我們大膽探索,在修建村間道路、小型飲水工程等,應更多吸收群眾參與,既為農民解決生產生活困難,又使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增收,給我們以極大的鼓舞。下一步,我們將以“鄉村振興”為目標,強化黨建引領,持續深化改革,著力破解難題,為“抓黨建、助改革、促脫貧”探索一條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