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 斐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
——習近平
馬克思是馬克思主義的創立者,同時也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起者和領導者。而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馬克思和他所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則不僅是促其誕生和發展的原始根據與內在動因,而且更是其探索、奮斗、執政、為民、改革、發展的指路明燈與不竭動力。不論是過去、現在和未來,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都是中國共產黨的堅強依托與堅定遵循。因為真理從來就是沒有界線和時限的,它不僅永遠朝氣蓬勃,而且始終青春煥發,由此而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遆造和領導的偉大事業必定和必然會是活力煥發,前程似錦,永遠年輕。這就要求全體共產黨員自始至終都必須秉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黨性原則與政治品格。只有這樣,才會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要求,才會將共產主義事業進行到底,也才能充分體現黨的先進本質和早日實現黨的崇高目標。
這是中國共產黨所肩負的歷史使命與時代擔當,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共產黨人的殷切期冀與至偉要求。因為在追求崇高理想過程中目標始終如一,向來就是共產主義的精魂與共產黨人的特質。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則是這精魂和特質的繹變發展與實踐體現。在一定意義上,我們秉持和堅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正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賦有時代特征和現實指向的創造性堅守與大眾化踐行。
一
初心是什么?初心就是最早的誓愿,就是剛一出發時便已確立的宏偉志向與遠大目標,就是在開始走第一步時便已為今后的人生和未來的發展所擘畫的道路與方向以及沿著這條道路、朝著這個方向堅持下去的決心與信心。由此而本能地決定和天然地注定:初心必然要與使命同在,必須要以使命相許。因為作為崇高理想和美好愿景之初心,只有在現實變革中加以實現才有價值,才有意義。而要實踐、要實現,就必須付出艱苦的勞動和不懈的努力,就必須在對漫漫征程的奮力跋涉中進行艱苦的、持續的、創造性的激勗、探求、創業、創優、開拓、進取、變革、發展,就必須有志、有德,有智、有為,有事業心和責任心,有使命感和緊迫感,有創造力和進取力,并在變革現實、創造奇跡的偉大實踐中,始終精神飽滿、斗志昂揚,沖鋒在先、戰斗在前,胼手胝足、奮發有為,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始終堅持以創造性勞動和開拓性發展勝利而圓滿地完成黨和人民所賦予的崇高使命與千鈞重托。
由此可見,初心和使命本是一個具有因果關系的生命共同體。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它們都同構一體、同律脈動,同為共產黨人的心旌與志向、目標與方略、任務與擔當。故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來就是黨心、黨志、黨旌、黨魂的高度凝聚與集中體現,從來就是共產黨員的理想與目標、愿望與追求、風范與旗幟,從來就是黨對自身的嚴格要求和對人民的莊嚴承諾。事實上,中國共產黨人也正是懷揣這樣的信念、腳踏這樣的砥石、高擎這樣的旗幟,一步步、一程程地從不無艱難困苦的崢嶸歲月一直走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直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這個過程中,黨時時提醒自己并嚴格要求全體黨員: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定要記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歷史教訓,一定要保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的警悟,一定要常防無疾之疾,常治無患之患,常醫無病之病,堅決做到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并以這“五過硬”淬冶“初心”,履行“使命”,結結實實地落實好、完成好黨所身負的時代責任與歷史重擔,并以黨的忠誠、清廉、擔當、有為而使事業興旺,國家強盛、世雍物阜,人民放心。“五過硬”既是全黨“過硬”的具體化,更是從嚴治黨的新收獲。事實上,從嚴治黨就是要使全體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要應對“四大考驗”,抵御“四大危險”,從根本上培元固本,從內蘊上激發活力,從源頭上抑濁揚清,在關鍵環節淬冶真“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既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不要忘記我們是共產黨人,我們是革命者,不要喪失革命精神。”并由此而“決定了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既要培元固本,也要開拓創新,既要把住關鍵重點,也要形成整體態勢,特別是要發揮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這便是不僅要從嚴治黨,而且更要在“嚴”字頭上加把“刀”,即敢于刀刃向內,敢于刮骨療毒,敢于壯士斷腕,敢于切膚剜癰。只有這樣,才能把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真正落實、切實做好,進而形成良好的黨風,提升執政的效能,這不僅可以嚴防禍起蕭墻,而且更能益世興國,造福萬庶,從根本上夯實、筑牢中華民族在新時代的起航之基與騰飛之翼,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我們黨要始終成為時代先鋒、民族脊梁,始終成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自身必須始終過硬。”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以高度自覺和嚴格要求在自我警醒、自我否定、自我反思、自我超越中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便是實現自身始終過硬的熔爐與砧石。正是在這熔爐的淬煉和砧石的鍛冶中,才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的優秀共產黨人,從“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進喜,到堅持奮戰在茫茫鹽堿灘,誓為蘭考百姓脫貧致富拼盡一生的焦裕祿;從呼喊“不救民于苦難,要共產黨人來干啥”的谷文昌,到以“樵夫”自勵自勉、同群眾一起“背著石頭上山”、把為黨和人民工作當成最大快樂的廖俊波等,就是其中的典范性代表。正是他們通過自身的“過硬”而贏得了黨性的過硬和事業的過硬,贏來了社會的擁戴和人民的禮贊,并成為黨和人民事業的楷模與風范。之所以會如此,之所以能如此,就因為在他們的信仰和信念中始終都深深地銘刻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八個大字。
這,不僅是他們的終生誓愿和至高追求,而且更已深深地鑄入了他們的心旌與靈魂,成為了他們的品質與人格。
二
其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并非只是在改革開放年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對黨員提出的特殊要求,而是自共產主義運動發軔之初,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時,就已牢牢確立的黨魂與政基,同時它也就隨之而自然成為了每一個共產黨員所必須自覺遵從和模范執守的政綱與黨律。也正因為如此,才有共產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由星星之火漸呈燎原之勢的偉大現實,才有了中國共產黨猶如朝日般從紅船上冉冉升起,直至由最初的幾十個人發展成為如今擁有8900萬黨員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
這是事實,這更是規律。因為沒有信仰、沒有追求,就看不見未來。而不堅守、不開拓、不實干、不進取,那就即使看見了未來,也終于難以實現、無法到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由此而決定了“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一個政黨的衰落,往往從理想信念的喪失或缺失開始。”由此可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是人的思想、精神、心愫與靈魂的“總開關”,而以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為“源”、為“芯”、為“綱”、為“魂”的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就是共產黨人之所以為共產黨人的初元基因與內蘊靈魂,就是共產黨員須臾不可缺失的精神支柱與內驅動力。
在這方面,作為共產主義創始者的馬克思本人,就是一個典型的范例。他23歲時獲博士學位,24歲時任《萊茵報》主筆,30歲時便同恩格斯一起創造性地撰著了震撼世界、改變人類命運的《共產黨宣言》,并因稟賦卓異、才華橫溢而深受世人和學界的極大關注與好評,乃致諸多理論權威和學術大咖們一致認為“他既有深思熟慮、冷靜嚴肅的態度,又有深邃敏銳的智慧。請設想一下,如果把盧梭、伏爾泰、霍爾巴赫、萊辛、海涅和黑格爾合為一人,那么結果就是馬克思博士。”顯而易見,馬克思憑借自身條件完全可以輕而易舉地躋身于上流社會,過安逸舒適的闊佬生活,可他卻偏不這樣,尤其是對金錢、權位和資產階級的奢靡享樂不屑一顧,毅然決然地走上了為勞苦大眾求解放、為資產階級敲喪鐘的充滿艱難險阻的革命道路。這不僅為許多人所不解,而且更為一些凡夫俗子所惋惜。
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當有人向馬克思問道:“您最大的特點是什么?”馬克思的回答卻只有斬釘截鐵的六個字,那就是:“目標始終如一。”
這是什么呢?這便是馬克思式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自此之后,馬克思即全心全意、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一生整個兒獻給了為全人類獲得自由和解放而英勇奮斗的共產主義事業,并在積極參加工人運動,努力實現革命實踐與理論探索相結合的過程中徹底完成了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質”的轉變。在風起云涌的工人運動中,他除了參加歐洲工人運動和指導革命斗爭外,更以極大的熱情和驚人的毅力投入了共產主義理論的創造性締建工作,接連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熠然問世的基礎上,又開始了對《哥達綱領批判》和《資本論》的寫作。寫作《資本論》耗時40年,使馬克思經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與困難:一面是生活的拮據和勞累的襲擾,另一面則是資產階級政客和學閥們的攻訐與誣蔑。但馬克思卻依然初心在胸,使命在身,一點兒也不曾動搖和妥協,正如他在1867年4月30日寫給邁耶爾的信中所說:“我一直在墳墓的邊緣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還能工作的每時每刻來完成我的著作。為了它,我已經犧牲了我的健康、幸福和家庭。”然而,即使如此,“我也必須不惜任何代價走向自己的目標,不允許資產階級社會把我變成賺錢的機器。”他還說,“我必須對黨負責,不讓這部著作為肝病期間出現的那種低沉、呆板的筆調所損害。”他認為,如若自己“給工人提供的東西比最好的稍差一點,那就是犯罪。”在寫作《資本論》的40年間,馬克思幾乎每天都要堅持工作16個小時以上。與此同時,還要遭受經濟極端拮據的煎熬和資產階級政客不絕如縷的誣陷與攻訐,正如恩格斯在談到馬克思時所言,盡管他是“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但“我可以大膽地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在資產階級一統天下的社會里,不當順民,必陷逆境;不愿順從,必遭厄運。而這,就是當時的現實。可鐵骨錚錚的馬克思,卻寧愿舍棄高貴的社會身份和優裕的物質生活,不僅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即革命、斗爭,埋葬資產階級,為全人類的徹底解放而奮斗終生,并且下定決心,立定誓愿:“目標始終如一。”
無獨有偶,當《共產黨宣言》在歐洲出版52年之后,它傳到了中國,并因此而使共產主義的熊熊烈火在泱泱中華大地上烈焰般地燃燒起來,且終成燎原之勢,從此徹底改變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歷史命運。這熊熊烈火的點燃人就是中文版《共產黨宣言》的首譯者陳望道。就是他,在1918年德文版和日文版《共產黨宣言》的基礎上開始了極為艱難的翻譯工作。之所以“艱難”,是因為除了資料缺乏、環境艱險之外,更有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與政治圍剿。但面對這一切,陳望道依然鐵骨錚錚、信誓旦旦,決心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完成這一歷史重任。因為《共產黨宣言》可不是一本平常的書啊!它是共產黨人的信仰之源、使命之舸,它必將改變人類命運和世界格局。所以,無論多么艱難,也要不惜一切代價將之早日譯出,使之早日面世。陳望道坦言:“我信仰馬克主義……活著一天就要為傳播馬克思主義工作一天。”于是,這位學貫中西的青年學者特意從上海遷回故鄉,匿身于浙江省義烏市分水塘村自家老宅的簡陋柴屋里,開始了夜以繼日的翻譯工作。小小的鄉下柴屋,狹窄、幽暗、逼仄、侷促,只有一盞小小的煤油燈、一塊窄窄的木鋪板、兩條凹凸不平的長凳。除此之外,再就是一本從德文轉譯為英文的《共產黨宣言》和刊載有幸德秋水日譯本《共產黨宣言》的《社會主義研究》。就這樣,陳望道在極為保密的情況下開始了不輟晝夜的翻譯工作。為了集中精力、專心壹志,就連吃飯、喝水,也是由母親親力親為,直接給他送到柴房中來的。一次,母親看他辛苦,為了犒勞,特意給他送來粽子和紅糖,讓他蘸著吃。不料,他由于過分專注,卻誤將粽子蘸著案頭的墨水吃下去。在不無異樣的口感中,他卻說這就是“真理的味道”。嗬,好一個真理的味道!由崇高信仰所鑄就的旦旦初心,竟然是這樣的重使命,有擔當,信如鐵,誓如鋼。
就這樣,于1848年初現于歐洲大地的《共產黨宣言》,終于通過陳望道之手而于1920年以中文譯本的形式在上海出版了,并由之而直接導致了中國共產黨于次年,即1921年7月1日在上海的誕生。由此可見,《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的面世決不僅僅是一本書的翻譯、出版,而是一個驚天動地的大事件,是改變中國命運和扭轉世界潮流的樞紐與契機。從此,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中國開始了新的征程,時代改變了前進方向,世界呈現出新的面貌。而這一切的一切,均都基源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而中國共產黨得以誕生的直接動因,又都惟在于陳望道以初心之貞和使命之忠而所翻譯出版的《共產黨宣言》。正如1949年7月,在第一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周恩來總理當著諸多代表們的面,對時任復旦大學校長的陳望道所說:“陳望道先生,我們都是您教育出來的。”這話,不僅得到了毛澤東、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等人的高度認同和親自印證,而且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正是在陳望道所譯介至中國的《共產黨宣言》的啟迪與指引下,他們才開始找到了新的人生道路,走上了新的革命旅程,并因此而導致了中國乾坤天翻地覆的變化和世界歷史完全、徹底的改變。何以然呢?就因為由《共產黨宣言》給他們所鑄成的“初心”,結結實實地使他們一輩子都牢記身負的崇高使命,并勠力為之而沖鋒陷陣、開拓進取、變革發展、奮勇向前!
這,正是中國共產黨的正義之為與壯偉之舉。這,尤其是每一個共產黨員所必須終生遵從和嚴格恪守的生命韻律與政制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