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欣
今年兩會期間,一名全國人大代表在參加小組討論時談及基層扶貧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在基層機關干部中,一個人有五六個本子,考核時‘以本子論英雄’?!?/p>
確實,一些地方圍繞扶貧手冊搞出了許多名堂和花樣。有的地方或層層加碼,或“自我加壓”,紅本、藍本、黃本……五顏六色,名目繁多,干部群眾填到手軟。有的追求精致文本,明令本子內容不能涂改,填錯一個字就得拿新本重新填過。有的直接把扶貧培訓辦成了填表培訓,不講政策只講如何應對檢查。更有甚者,把本子內的扶貧信息做成精美展板,貼到貧困戶家墻上,生怕別人看不到。凡此種種折騰,讓精準扶貧走了形,變了味,變成了“精心填本”。
不拼實效拼“本本”,本質上還是扶貧領域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作祟。為什么要唯“本本”?一來是“怕”,怕上級查得細,就搞“本”海戰術,一堆本地化的表格,讓檢查組查不完、看不清;怕查出問題,就搞統一標準,再對好臺詞,好掩蓋問題。二來是為了“顯”,把扶貧工作當成一種“顯”績來擺。扶貧領域方方面面,如何“顯”?本子就成了最好的“物證”。工作要創新,就多搞幾套本子,并美其名曰“亮點創新”。怕領導看不見,就把本子內的數據貼到貧困戶家里,裝飾成“扶貧盆景”,培訓“明星貧困戶”,又美其名曰“深入落實”。
唯“本”就很難唯“實”。扶貧不是扶“本”,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心思搭花架子,漠視的是百姓冷暖,傷害的是干群情感。沒有群眾的口碑做底色,本子的形式再出彩,也不過是一堆廢紙。
“本子”的問題,癥狀在基層,根子還在上級。在一些地方,上級“以本子論英雄”,下級就只有唯“本”是從;上級在本子里找茬,下級就只好在文字上挑骨頭;上級“本”上談兵,下級就在“本”內擺虛實陣,以形式主義應對形式主義?;鶎痈刹康谩跋聪丛琛?,上級也得對著鏡子“照一照”。多蹲些田間地頭,多坐些農家炕頭,多聊些百姓家常,從柴米油鹽中看扶貧成效,這比看“二手本本”更能寫真扶貧原貌。
當然,并不是說扶貧工作不需要“本本”。就像病人需要病歷一樣,面對扶貧這一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一份科學的“病歷”能化繁為簡,精準留痕,為精準“給藥”提供參考。但參考畢竟是參考,只看“病歷”不坐診把脈,很難抓窮根,如果把簡化的文字數據看得比扶貧成效還重,那更是舍本逐末。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評價扶貧成效,得看群眾口碑。這是衡量一個地方扶貧成效的硬指標,也只有抓住這個硬指標,才能跳出扶貧領域形式主義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