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鋒
黨課宣講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如何讓一堂黨課既“上接天線”,體現理論、政策的“原汁原味”,又“下接地氣”,讓學員聽得“有滋有味”;既條分縷析講出教師的“心得體會”,又生動通俗得讓學員“心領神會”;既旁征博引讓論點“有理有據”,又緊貼實際讓學員感覺“有效有用”?結合近十年的基層宣講實踐,筆者認為,宣講者必須具備“三重品格”。
宣講者要把宣講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作為一項神圣使命,用執著的信仰、信念,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堅守紅色陣地,弘揚紅色精神,旗幟鮮明、一以貫之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種宣傳集中體現在黨課宣講中,就是要求宣講者在課堂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而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就要處理好三大關系。一是“輸入”與“輸出”的關系。宣講者要在課堂上、宣講中向黨員群眾“輸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就得確保自己先充分“輸入”、充分消化、充分理解把握,做到先學一步、深學一層。二是“正”與“負”的關系。從受眾的角度尤其是年輕受眾的角度來講,新鮮的、非主流的乃至負面的信息更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但作為宣講者,不能一味迎合,要既不回避負面信息,又能夠分析總結提升,從負面信息中挖掘正能量,弘揚主旋律。三是“紅”與“黑”的關系。2015年1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思想輿論領域大致有紅色、黑色、灰色‘三個地帶’”。宣講者要自覺堅守“紅色地帶”,在大是大非問題和重大政治原則上保持清醒,在思想傾向問題和熱點敏感問題上敢于發聲,敢于以“強音”“高音”壓過“雜音”“噪音”,敢于以“紅”壓倒“黑”,以“紅”引導“灰”。
精品需要工匠,使命呼喚工匠。黨課宣講作為一項使命,作為一門藝術,需要宣講者傾注“匠心”與“真心”,去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以“匠心”雕琢黨課,需要在五個方面花大力氣:一是科學搭設“架子”。在這里,“科學”的標準要因對象不同而有所差異。對于機關黨員干部,“科學”是要有相對全面而完整的架構,要邏輯清晰、條分縷析。而對于農村、社區黨員群眾而言,就不一定非要有完整而嚴密的邏輯架構,可以只講部分重點、亮點、關鍵點,只講理論與現實的密切結合點。二是精心選擇“例子”。基層黨員的關注焦點大多在現實問題上,而現實問題又往往小到家長里短。所以,在宣講的語言風格上,要以小分解大、以俗闡釋雅、以實論證虛。要說通俗話,講身邊事,將黨的理論與政策滲透到一個個大家喜聞樂見的小故事、小例子中,讓基層黨員群眾在家長里短中理解理論,在身邊冷暖中感受政策。三是適當引用“數字”。無論是講成績還是擺問題,數字最簡單直接,也最形象生動,最具有說服力。在黨課宣講中,適當地引用數字,可以化繁雜于簡約,化枯燥為生動,化深奧于淺顯,加深基層黨員群眾對于理論、政策的理解與把握。四是合理掌握“拍子”。科學研究表明,一個正常成年人注意力的集中一般以十五分鐘為一個單元,老年人的注意力則要短暫得多。所以在黨課宣講中,要把握好節拍,每十分鐘左右即要有一次小總結或穿插一個小故事,以提高注意力,增強宣講效果。五是適當提供“點子”。宣講的實效體現在基層黨員群眾對于理論政策的理解把握與執行上。在解釋清楚理論政策的基礎上,宣講者還要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對策建議,幫助黨員群眾去正確地貫徹和執行。
在一定意義上,黨課宣講是一門“翻譯藝術”。宣講者經常面對的是三類話語體系,即:政策話語、學術話語和實踐話語。要把一堂課講好,就需要不斷穿梭于這三類話語之間,做好三類話語的轉換與翻譯。好的翻譯,要求“信達雅”。所謂“信”,是指吃透政策話語,做到“翻譯”政策不走樣、不跑偏。所謂“達”,是指鉆透學術話語,做到“翻譯”學術通達而不晦澀、不繁復。所謂“雅”,是指摸透實踐話語,做到“翻譯”日常實踐通俗生動而不低俗無趣。一堂黨課,既能把握好政策,做到方向明確、旗幟鮮明,又能融匯好學術,做到思想深刻、邏輯清晰,還能關照實踐,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再加上生動有趣的語言表達,這就是一堂“好黨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