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濟市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 孫 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建立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旗幟鮮明為那些敢于擔當、踏實做事、不謀私利的干部撐腰鼓勁。今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又印發《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再次強調要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寬容干部在改革創新中的失誤錯誤,充分調動和保護干部隊伍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用機制為作風正派、敢于擔當、勇于負責的干部撐腰鼓勁。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全面從嚴治黨的不斷深化,紀檢監察監督執紀問責科學規范有效。執紀問責要求有責必問、問責必嚴,容錯糾錯要求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并重。問責是為了防止黨員干部突破紀法而出錯,而容錯則是鼓勵黨員干部在紀法的規范內最大限度的創新和探索。這是在全面從嚴治黨新形勢下激發干部干事創業、擔當有為的治本之策,也是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制度保障。
作為基層縣級紀委書記、監委主任,要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領會中央《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精神,正確運用“四種形態”,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既要嚴肅處理有紀不依、明知故犯的行為,嚴肅處理打著改革創新旗號以權謀私、與民爭利的行為,以零容忍的態度懲治腐??;又要堅持“三個區分開來”, 對于反映黨員干部的不實問題應及時澄清事實,還干部清白,使他們放下包袱、輕裝上陣,旗幟鮮明地保護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推進容錯糾錯機制,弘揚法治精神。法治只有成為人們的精神向往和依托,才會真正內化為約束或支配行為的觀念和準則。判斷對錯的標準是紀律和法律,確定容錯糾錯的標準仍然是紀律和法律。從實體上講,對有悔改表現,符合《黨紀處分條例》《問責條例》等紀法規定的從輕、減輕情形,或應容錯糾錯的,才能從高一級形態轉化為低一級形態;而對屢教不改,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從重、加重情形的,才能從低一級形態轉化為高一級形態。用事實說話、用條文說話。紀法的本質是為了讓秩序更規范,競爭的環境和平臺更優化、更公平。只有法治精神樹立起來,法紀意識強了,才能時刻激起黨員干部的自律意識、表率意識,才能嚴守黨的紀律規矩,守住黨紀國法底線,才能為發展營造良好的法紀環境,讓黨員干部卸下思想包袱,敢想、敢做,滿懷熱情投身新時代改革中。
推進容錯糾錯機制,加強制度建設。健全執紀問責和容錯糾錯的體制機制,進行客觀公正的績效評估和責任追究。通過規范的程序完善細化容錯糾錯機制的步驟和環節,內容上注重客觀依據和事實支撐,操作上保證程序公開,陽光運行。要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制度為準繩,以確保容錯糾錯機制的嚴肅和權威。通過推進容錯糾錯制度,不斷督促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兩個責任”的同落實、同促進,使崗權責清楚明晰;健全組織績效管理和個人績效考核制度,在提升績效管理水平基礎上實現黨紀政紀處分、組織處理、崗位責任追究和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協同運行。
推進容錯糾錯機制,讓干部“少走彎路”。容錯糾錯隱含的一個前提就是要盡早發現錯誤,正確面對錯誤,主動改正錯誤。錯誤發現越早,改錯付出的成本就越小,對黨的事業和干部個人負面影響就越小。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學思踐悟使黨員干部深入了解紀法的內涵和初衷,感受組織的愛護和苦心,主動反省和自查,防微杜漸。對于存在過錯或失誤的單位和個人,采取教育提醒、推動整改、分類處置的方式,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漸。要把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和為謀取私利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保護改革者、鼓勵探索者、寬容失誤者、糾正偏差者、警醒違紀者。要在政治巡察、一線督查、解決難題和經常性的談心談話中,通過干部的行為和語言,通過群眾的反應和呼吁,深入了解干部,對干部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早發現、早提醒、早糾正;堅持有錯必糾、有過必改,對黨員干部的錯誤認真對待,從群眾的輿論和口碑出發,從涉及黨員干部的思想和行動出發,對失誤錯誤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幫助干部汲取教訓、改進提高,努力讓干部“少走彎路少犯錯”,更加健康的發展和成長。
推進容錯糾錯機制,讓干部“敢試敢闖”。對一些干部怕擔責、怕出錯,不敢試、不敢為等問題,通過貫徹落實中央“三個區分開來”要求,對于犯錯干部,要充分考慮干部行為的出發點、性質、過程、后果等要素,嚴格甄別“為公”與“謀私”動機,區分“工作失誤”與“違法違紀”性質,精準把握“敢擔當”與“亂作為”的區別,“有底線”與“無規矩”的區別,準確把握失誤——錯誤——違紀違法的程度和界限,大膽容錯,讓干部能夠放開手腳,輕裝上陣,讓犯了錯的干部積極改正,讓敢擔當的干部干勁更足。新時代呼喚新作為,我們要通過科學嚴格的容錯糾錯,切實增強政治擔當、歷史擔當、責任擔當,堅持以黨紀國法為準繩,以民心民意為標尺,為改革者撐腰,為創新者保駕,為實干者鼓勁,引導干部既勇于擔當、大膽創新,又注意改正錯誤、少走彎路,大力營造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