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蓽(? -502年),字休野,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時期南朝齊大臣。曾任司徒諮議參軍、驃騎功曹參軍、尚書左丞、輔國長史等職。
原文:
郁林王即位廢,掌中書詔誥,出為荊州別駕。仍遷西中郎諮議參軍,復為州別駕。前后綱紀,皆致富饒。蓽再為之,清身率下,杜絕請托,布被蔬食,妻子不免饑寒。明帝聞而嘉焉,手敕褒美,州里榮之。
遷司徒諮議參軍、通直散騎常侍。高祖平京邑,霸府建,引為驃騎功曹參軍,遷尚書左丞。出為輔國長史、會稽郡丞、行郡府事。時承凋弊之后,百姓兇荒,所在谷貴,米至數千,民多流散,蓽撫循甚有治理。唯守公祿,清節逾厲,至有經日不舉火。太守永陽王聞而饋之,蓽謝不受。天監元年,卒,停尸無以殮,柩不能歸,高祖聞之,詔賜絹百匹,米五十斛。
——《梁書·卷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七》
譯文:
郁林王蕭昭業即位不久,就被廢掉了,庾蓽掌管中書詔告,出任荊州別駕。又升任西中郎將諮議參軍,后來官復原職,擔任荊州別駕。前前后后的荊州別駕,都發了大財。庾蓽兩次擔任這一職務,都以身作則,廉潔奉公,不請客送禮,穿的是布衣,吃的是粗茶淡飯,妻子兒女都難免有饑寒之苦。齊明帝聽到他的事跡,稱贊不已,親自寫詔書對他進行褒獎,州中之人都覺得這是極大的榮耀。
此后,庾蓽升任司徒諮議參軍、通直散騎常侍之職。梁武帝平定京城,建立霸業,庾蓽被任用為驃騎功曹參軍,又升任尚書左丞。出任輔國長史、會稽郡丞、行郡府事。當時正值戰亂之后,民生凋敝,又遇災荒,會稽郡谷價昂貴,一石米價格漲到數千錢,百姓流亡的很多。庾蓽撫慰百姓,頗有成績。他平時就只領取公家給他的俸祿,清正廉潔,此時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甚至有時候因柴米匱乏,家里一整天不生火。會稽太守永陽王聽到這消息,便贈送一些東西給他。可庾蓽極力推辭,不肯接受。天監元年,庾蓽去世。去世之后,因家中沒有錢,尸體停放家中沒法更衣下棺,靈柩也買不回來。梁武帝聽說了這件事,下詔賞賜絹一百匹,米五十斛。
啟 示
庾蓽一生清正廉潔,唯守公祿,不貪圖富貴,此為自律之心;同時他愛民為民,做了不少實事,取得了頗多政績,終成一代良吏。不難發現,廉潔自律不僅是為官者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和道德準則,也是干事創業、為國為民的前提和保證。不越底線,不圖私利,才能剛正不阿,不被“糖衣炮彈”擊中;不碰紅線,牢記宗旨,才能秉公用權,不為“盛情難卻”所掣肘。黨員干部手握權力,肩負重任,要敢于拋棄“私利包袱”,不為私欲所動,不為私利所惑,輕裝上陣,把心思從保住位子、追逐權力轉移到干事創業上來,遇事不退縮、不逃避、不害怕,這樣才能無愧于手中的權力,無愧于群眾的信任,無愧于黨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