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楚悅
5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意見》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對建立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提出明確要求。《意見》的出臺充分激發和調動干部隊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廣大干部奮發有為、勇于擔當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勇于擔責、積極作為,這是面向新時代、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迫切需要。今日中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昂首進發的重要關口,面臨著許多之前未曾遇到過的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迫切需要廣大干部積極作為、開拓創新、勇于擔責。《意見》的出臺,為那些思想上仍然存在困惑、關鍵時刻掉鏈子不給力、在其位不謀其政的領導干部及時敲響了警鐘,激勵廣大干部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向前發展。
嚴管和厚愛相結合,這是順應新形勢、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內在要求。在如何教育和管理干部的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要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并重,既要毫不動搖的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也要注重對干部的關心和愛護。嚴管和厚愛正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二者不可偏廢,是有機統一的整體。推動新時期黨的建設,一方面要堅定不移的繼續推動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另一方面也應當加強對干部的激勵和關愛,讓敢創新、能創新、善創新的領導干部能放開手腳、大顯身手。
鼓勵創新、寬容失敗,這是聚焦新問題、建立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的重要措施。黨的十八大之后,隨著全面從嚴治黨的不斷推進,反腐敗斗爭的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干部違紀違法的亂作為問題已經得到有效遏制,但也催生出一部分庸官懶官,不作為慢作為的行為并未完全杜絕。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領導干部顧慮過多、畏首畏尾,缺乏擔當的決心和勇氣,另一方面是因為尚未建立完善的激勵和容錯糾錯機制,使部分干部缺乏干事創業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意見》正是抓住了影響干部擔當作為的關鍵癥結,為消除干部的后顧之憂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
“一個武裝”: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干部頭腦。全體黨員干部都必須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深入學習、準確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不斷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爭做勇于擔當、積極作為的新時代好干部。
“三個擔當”:切實增強廣大干部自身的政治擔當、歷史擔當、責任擔當。敢于擔當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和優良作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老一輩共產黨人在面臨內憂外患的復雜情勢下,敢于擔當,帶領中國人民翻身做主人,站了起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共產黨人在資本主義的封鎖下,敢于擔當,帶領中國人民擺脫了貧困的枷鎖,富了起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一代共產黨人在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面前,敢于擔當,正帶領著14億中國人民走向富強。廣大黨員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增強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的政治擔當;要深刻領會新時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標提出的新要求,努力改革創新、攻堅克難,增強時不我待、只爭朝夕、勇立潮頭的歷史擔當;要不負黨和人民重托,在其位、謀其政、干其事、求其效,增強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的責任擔當。
“三個帶頭”:自覺做到帶頭履職盡責、帶頭擔當作為、帶頭承擔責任。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每一個職位,都是一副擔子;每一級職務,都是一份責任。人民群眾把權力交到黨員干部的手中,黨員干部的肩上自然就多了一份沉重的擔子,就應當擔負起為民謀利的責任,自覺將工作放到黨和人民事業的大局中去考慮、去謀劃、去定位,在勇于擔當中恪盡職守、履職盡責。當前,中國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但卻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挑戰,狹路相逢勇者勝,現實容不得我們猶豫不決、畏畏縮縮,每位黨員干部都必須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勇氣魄力,沖在一線,勇挑重擔,在關鍵時刻站得出來、豁得出去、干得成事,真正成為帶領群眾戰風險、渡難關的主心骨,以實實在在的工作業績向人民群眾交上一份合格答卷。
樹好擔當作為的“風向標”,明確新時代的用人導向。《意見》指出要鮮明樹立重實干重實績的用人導向,突出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五個過硬”的好干部標準。實踐中,并不是所有的敢闖敢干、善于創新的好干部都能得到重用。有的對闖勁十足的干部存有偏見,認為他們總是“不按常規出牌”、老是“惹是生非”,因而對他們有意排斥,而那些“四平八穩”的干部卻有更多的晉升機會;還有的對年輕干部求全責備,不容忍失敗,搞“一票否決”,類似的不科學的用人標準并不利于讓那些積極作為的干部脫穎而出。此次《意見》的出臺為新時代選準用好干部指明了基本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讓那些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擁有干事創業的機會和舞臺,讓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的無為干部離崗讓位,使能上能下成為一種常態。
注入干事創業的“定心丸”,消除好干部的后顧之憂。“干事業總是有風險的,不能期望每一項工作只成功不失敗。”一些干部在推進改革發展中敢作敢為、勇于擔責,但卻因此時機的不成熟或經驗的缺乏而導致改革失敗,并因此而受到或輕或重的處分,這使部分干部心里感到委屈。盡管各地也對如何建立相應的容錯糾錯機制而做了許多積極有益的嘗試,但不少干部對在實踐中如何把握依舊心里沒底。《意見》的出臺,是中央首次從制度層面對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專門作出規定,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三個區分開來”來對廣大干部的功過是非作出客觀評價,在全黨營造起一種“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這無疑給那些想創新、能創新、善創新的干部打了一劑“強心劑”,讓他們可以卸下包袱、甩開膀子放心大膽的去闖、去干。
點燃改革攻堅的“火引線”,形成“加油干”的燎原之勢。“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要凝聚干事創業、擔當有為的強大合力,在全黨形成“擼起袖子加油干”的燎原之勢。《意見》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干部考核評價的激勵鞭策作用,切實解決干與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問題,并從“考什么、如何考、結果怎么用”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這種“胡蘿卜+大棒”的考核評價機制有利于充分調動和保護各區域、各戰線、各層級干部的積極性,使敢擔當、善作為在整個干部隊伍中蔚然成風。對改革創新、干事創業的先進典型的大力宣傳,更是在全社會形成了鼓勵擔當作為、崇尚苦干實干的良好風尚。
“一寸丹心向日明。”敢擔當,才可建功立業;善作為,方能再創輝煌。新時代呼喚新擔當,新時代需要新作為。對理想信念的堅守固然不可或缺,政策和制度的保駕護航卻也必不可少,《意見》的出臺便是思想引領同制度保障的雙管齊下,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