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立平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遵循著這一法則,我不斷地尋找著關于家風家訓的答案。其實每個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就以我家的家訓來說,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它包含的主要內容是:舉孝悌、行善事、走正道。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村教師家庭中,家里的各種規矩多一點,從平時的生活起居到日常的一言一行,從待人接物到做人做事。
在我小的時候,曾祖母年逾九旬。祖母除了天天操持家務,還對曾祖母照顧得無微不至。她常常掛在嘴邊的兩句話是:“孝敬父母天降福”“誰是佛?父母就是佛!”過去沒有煤燒,而曾祖母上了年紀不能受凍,所以在每年秋天的時候,祖母都要動員全家老小為曾祖母準備足夠過冬燒的柴。全家上下為曾祖母端茶送水,梳頭洗腳,更換衣服更是珍愛有加;就連每天的一日三餐曾祖母都是上坐,她不拿筷子,我們全家人是不能開飯的。后來,我的母親也以同樣的方式照顧著祖父母。
父親常年在外教書,盡管當時收入微薄,食物匱乏,但父親總要想方設法給家里買一些可口稀罕的食物,周末回來首先要向奶奶爺爺問安,周圍的鄰居都說奶奶爺爺有福氣。
二叔一生沒有兒女,老伴又走得早,晚年又得了老年癡呆癥,平時父親母親對二叔照顧有加,這讓我們后輩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我們弟兄幾個利用休息天,爭相回去為二叔洗洗涮涮,特別是臨終前的幾個月,大小便失禁,盡管臭味難聞,但是我們都會從頭到腳洗涮干凈,然后再給換上干凈的衣服,直至養老送終。
我的爺爺讀過幾年私塾,在村和鄉當過多年的干部,在當時也算得上一個明理人。村里的大事小事都離不開他,樂善好施是他的天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吃飯是家家戶戶的大事情,盡管這樣,每每遇到路人有難,他總會熱情地領回家,對他們噓寒問暖,臨走時還要為他們拿上干糧帶上路費。
記得有一次,有個商販從我們村買了40多只羊,結果錢沒拿夠,村里人讓我爺爺做保人賣給了他,后來半年多時間杳無音訊,人們都說受騙了,但爺爺很自信,結果沒多時人家給把錢如數送來了,后來這個商販認我爺爺做了義父,還時常前來看望爺爺,最后還為爺爺披麻戴孝送終。
我的父親從教38年,為人師表是他的一貫作風。在大同市新榮區還算小有名氣,在上深澗鄉德高望重,一生教學只走過四個村莊,但不論是小學,還是鄉中學,都很有威望。他勤工辦學,在過的學校學費全免,走到哪里自己帶頭建校舍到哪里,他琴棋書畫、泥瓦匠、各種農活樣樣都會。當時農村缺醫少藥,他自學成才為鄉親們義務看病數十年,就連村里的規劃和重大會議,村干部都要邀請他去參加,每當調離時,全村人都是依依不舍,夾道歡送。正因如此,多次被評為出席市區優秀教師,1976年我父親還被評為山西省模范教師。退休后,他老驥伏櫪,回到村里擔任村委會副主任。多年來,他為新農村建設奉獻余熱。如今他年近八旬,村里的大事小情,紅白喜事,起房蓋屋,大家都要請他前去幫忙,偶遇村民打架斗毆,派出所一時難以調解,都要請他去協調解決,受到大家的廣泛點“贊”。
一是“勤儉持家”的傳統不能丟。過去我們祖上有“扳倒麻油缸,淹沒了五旗村”的盛名,盡管如此,一輩又一輩言傳身教,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傳統始終沒有丟棄。改革開放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同樣是我們家族的真實寫照。我們兄妹六人,盡管父親工資收入微薄,但村里年年的吃糧款如數交齊,一分不差。加之母親勤勞節儉、持家有方,手表、自行車、縫紉機“三大件”一應俱全,在當時的農村也是很了不起的!
二是“撒凈黃金去收書”的責任感不能丟。解放初期,我們家道雖然比較貧寒,但憑著全家人的勤勞節儉,祖父母硬是把我父親培養到高中畢業,在當時那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下來我們兄妹六人,除了小妹,我們兄弟五人都是憑借著家庭的培養,有的考取了學校,有的考上了工作。時光荏苒,現在我的一雙兒女也算學業有成,兒子2013年大學畢業獲得寧夏回族自治區“優秀大學畢業生”稱號,當年被大同煤礦集團公司錄用,分配在麻家梁礦當技術員,次年被評為麻家梁礦優秀共產黨員,并有一項技術成果獲得同煤集團科技二等獎,女兒2014年“雙學位”畢業被分配在塔山洗煤廠工作。
三是“自己為善,與人為善”的道德不能丟。這方面,我們家訓有一副對聯,上聯是:舍得;下聯是:痛快;橫批是:平和。上聯解釋為:愿舍微笑就會獲得友誼,愿舍誠實就會獲得朋友,愿舍真情或布施就會獲得美德;下聯涵蓋:只有付出就會有收獲,付出的艱辛越多收獲的快樂就會越多;橫批當然是:平安和順了。說到底就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正因如此,2014年我們全家獲得同煤集團“模范道德家庭”殊榮,2016年我妻子被山西省國資委評為“百名模范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