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 制度供給與政策創新研究課題組首都科學決策研究會
面對社會上一些否定、懷疑民營經濟的言論,面對一些民營企業在經營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繼續發展壯大。民營企業座談會召開后,截至11月8日,《人民日報》連發6篇評論員文章,要求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增強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各地有必要認真排查和研究民營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進一步消除影響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的問題,幫助企業解難紓困,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一) 排查融資難問題。改革和完善金融機構監管考核和內部激勵機制,把銀行業績考核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掛鉤,解決不敢貸、不愿貸的問題。擴大金融市場準入,拓寬民營企業融資途徑,發揮民營銀行、小額貸款公司、風險投資、股權和債券等融資渠道作用。對有股權質押平倉風險的民營企業,抓緊研究采取特殊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避免發生企業所有權轉移等問題。高度重視三角債問題,糾正一些政府部門、大企業利用優勢地位以大欺小、拖欠民營企業款項的行為
(二) 排查融資貴問題。加大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優惠力度。進一步清理規范涉企收費有關要求,規范小微企業融資相關的擔保(反擔保)費、評估費、公證費等附加手續收費行為,減輕小微企業融資負擔。推動地方政府探索以政府采購、財政補貼等方式,降低小微企業融資附加費用支出。加強對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等非存款類放貸組織的規范管理,引導其合理控制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和服務費用。
(三) 排查融資機制不完善問題。支持民營資本進入金融行業,鼓勵符合條件的大型民營骨干企業依法發起設立民營銀行,重點向上下游產業鏈配套的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探索設立應急轉貸資金和銀政合作基金、政府產業基金股權跟投、壯大融資擔保機構資本實力等方式,完善小微企業擔保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創新財政和金融協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機制,通過財政注資,探索建立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中小企業信貸擔保體系。
(四) 排查銀企對接不暢問題。建立重大項目銀企對接機制,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對發改、經信、科技、教育、商務、交通、住建、文化等部門認定的重大項目,提高對接履約率和信貸授信落實率。建立銀企信息雙向通報制,定期向金融機構通報項目建設、企業運行等情況,向企業通報金融政策、金融產品。建立政銀企投融資對接平臺,促進企業與銀行、基金、券商、擔保、信托、投資公司等金融業態的全面對接。
(五) 排查稅費負擔重問題。建立健全降成本長效機制,綜合施策降低民營企業成本。著力降低民營企業要素成本,做好電力、電煤、天然氣等供應保障工作,抓資源協調,促用能改革,暢運輸網絡,強儲備調度。著力降低企業物流成本,改善物流業發展環境,規范機場鐵路港口收費行為,統籌財政資金扶持產業發展。著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進一步清理、精簡涉企行政審批等事項,清理規范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做好“放管服”的“加減法”,確保減稅降費到位、簡政放權到位、監管服務到位,努力實現審批服務“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政務服務“一網打盡、一門進出、一次上門”。
(六) 排查政策執行“一刀切”問題。提高政府部門履職水平,按照國家宏觀調控方向,在安監、環保等領域微觀執法過程中避免簡單化,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執行政策不能搞“一刀切”。從實際出發提高工作藝術和管理水平,加強政策協調性,細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關配套舉措,推動各項政策落地、落細、落實,去產能、去杠桿要對各類所有制企業執行同樣標準,不能戴著有色眼鏡落實政策,不能不問青紅皂白對民營企業斷貸抽貸、停業停產。
(七) 排查各類“卷簾門”“玻璃門”“旋轉門”問題。推進產業政策由差異化、選擇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轉變,清理違反公平、開放、透明市場規則的政策文件,推進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全面開放民間投資領域,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的行業和領域,不得對民間投資設置附加條件。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建設,支持民營企業參與盤活政府性存量資產。鼓勵民營企業與國有控股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等各類型企業,按同等標準、同等待遇參與PPP項目。
(八) 排查經濟糾紛犯罪化問題。堅決防止把經濟糾紛當作犯罪來處理,堅決防止把民事責任變為刑事責任,給市場以預期、給企業以信任、給企業家以信心。對有關部門移送的刑事案件,涉及民營企業行賄人、民營企業家的,要依法審慎采取強制措施,充分考慮保護企業發展需要。嚴格規范文明司法,對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涉經濟犯罪案件,不該封的賬號、財產一律不能封,不該采取強制措施的一律不采取。
(九) 排查企業家人身財產安全得不到保護問題。堅持科學立法、從嚴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保護民營經濟財產不受侵犯、保護民營企業經營不受干擾、保護企業家的人身安全和致富名譽不受損害。對一些民營企業歷史上曾經有過的一些不規范行為,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按照罪刑法定、疑罪從無的原則處理,讓企業家卸下思想包袱,輕裝前進。幫助企業建立和完善商業秘密保護的管理制度,加大對侵犯企業商業秘密行為的查處力度。
(十) 排查民營企業創新力不足問題。建立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機構為支撐、社會投資為補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引導民營企業通過贊助、買斷、提前介入科研院所試驗項目、共建研究機制等模式,實施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雙輪驅動”。探索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發展模式,構建全域創新體系,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創新服務體系建設,激發民營企業創新動力,全力打造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新型孵化基地。
(十一) 排查民營企業產業低端化問題。引入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加快自主創新和產業、產品升級步伐。鼓勵和引導各類中小企業圍繞上下游產業鏈和價值鏈,積極與大企業、行業龍頭企業開展專業化協作配套,建立穩定的產、供、銷和技術開發等協作關系,形成專業分工、緊密協作、優勢互補的新型生產組織形式,提高專業化生產水平。鼓勵民營企業進行兼并重組、區域合作,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實現個體分散經營向集體、規模經營轉變。
(十二) 排查民營企業品牌競爭力不強問題。開展“質量專家企業行”活動,通過面對面、一對一、點對點的診斷咨詢,幫助民營企業查找質量提升、品牌培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引導民營企業實施品牌培育戰略,在重點領域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和知名商標,對民營企業申報國家和省名牌產品給予重點扶持和優先推薦。
(十三) 排查民營企業黨建工作管理體制不完善問題。在有黨員的各類企業里建立黨組織,為企業的黨員提供管理和服務,團結凝聚員工遵紀守法,遵守企業規章制度,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推動企業實現科學發展和黨建工作相互融入、相互滲透,努力把黨的理論優勢轉化為企業的發展優勢,把黨的制度優勢轉化為企業的管理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