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促進全省防災減災救災工作落實,1月31日,江蘇省出臺《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從健全統籌協調體制、健全屬地管理體制、完善社會力量和市場參與機制三個方面推進全省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
強化統籌協調,完善管理體制
統籌災害管理。完善統籌協調、分工負責的防災減災救災領導體制,各級黨委、政府統一領導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充分發揮各級減災委員會統籌指導和綜合協調作用,各主要災種防災減災救災指揮機構負責相應自然災害的防范部署和應急指揮,加強部門資源統籌和工作協同。明確職責分工。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各有關部門和單位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同時,建立協同聯動機制。統籌綜合減災。將防災減災救災作為公共安全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完善工程建設標準體系,提升重要防災救災建筑、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基礎設施的抗災設防水平和承災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骨干工程建設,對病險水庫、行洪河道、海岸灘涂等災害隱患進行綜合治理。推進危房改造工程和江河湖岸等隱患點居民搬遷避讓工程,新建建筑
地方政策解讀物要避開地震活動斷裂帶、地質災害隱患點、泄洪通道等危險地帶。同時,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并推進基層減災示范社區建設。統籌區域合作。加強與長江經濟帶省(市)溝通協調,合作構筑區域性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在災害搶險救援、救災物資調配、災害信息共享、社會志愿者隊伍建設等方面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提高災害聯防聯控和應急響應能力。引導和推動防災減災救災領域的產業合作。
強化屬地管理,落實主體責任
強化地方應急救災主體責任。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原則,強化地方應急救災主體責任。明確省及市、縣的防災減災救災事權劃分,特別重大、重大自然災害的災害應對,由省委、省政府統籌指揮,各市縣黨委、政府具體負責,發揮主體作用、承擔主體責任,省級專項指揮機構、有關部門積極指導和支持。較大、一般自然災害的災害應對,由市縣黨委、政府負責。健全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制度。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受災群眾自救的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機制。市、縣、鄉級政府作為災后恢復重建的責任主體和實施主體,要加強對重建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恢復重建組織體系、規劃體系、政策體系、實施體系和監管體系,并積極引導受災群眾重建家園。同時,建立軍地聯動救災工作機制,完善軍地災害應急救援體系。
引導社會力量,發揮市場作用
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要培育和孵化具有防災減災救災服務特長的社會組織,發展防災減災救災志愿者隊伍、企事業單位專兼職隊伍和專業社工隊伍。引導社會力量全方位參與常態減災、應急救援、過渡安置和恢復重建等工作。建立社會力量參與救災行動評估和監管體系。要建立自然災害損失分擔體系,健全農業、農村住房保險政策,探索巨災風險保障模式。
加強風險管理,提升減災能力
強化災害風險防范。發揮氣象、水利、地震、國土資源、林業、海洋等防災減災部門作用,健全有關部門分工明確、職責清晰的自然災害監測網絡體系。加強各種災害地面監測站網建設。同時,健全預警信息發布、自然災害風險評估機制、建立災害管理信息共享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