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 首都科學決策研究會 制度供給與政策創新研究課題組
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鄉村振興發展的第一要務,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殺手锏”。距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只剩兩年多時間,要以加快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為重點,創新發展模式、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增強集體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促進村級集體經濟持續較快發展。
(一)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引入共享經濟理念和先進模式(如共享住宅等),重點開發農業的綠色、環保、體驗、休閑和示范功能,將農產品生產加工與旅游服務業結合,形成集創意農業種植、生態加工銷售、休閑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發展模式。
(二)發展物業經濟。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依法利用留用地和存量房產興辦標準廠房、商鋪店面、各類生產生活資料市場、農家樂經營點、農家樂管理服務中心、車庫泊位等物業。鼓勵“抱團發展”,突破鎮域、村域限制,集中若干個村的集體留用地和財力,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經營(出租)、收益歸村”的模式,在城鎮商業區、城鄉社區等區位條件較好、產業集聚度較高的區域,興建或購置商鋪店面、農貿市場、倉儲設施、標準廠房等物業,形成規模集聚效應。
(三)發展電商經濟。鼓勵村集體依托本村“一村一品”“一村一產業”的產業結構,借助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郵樂購、益農社等電商平臺開展電子商務,聯合社會資本、供銷社建設農村電商產業發展平臺,鼓勵電商企業和合作社參與銷售特色農產品,拓寬農產品、民俗產品、鄉村旅游等市場,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
(四)發展“邊角經濟”。強化經營村莊理念,引導村集體將耕地排灌渠內兩側、生產路兩側、街道排水渠兩側、閑置荒片和房前屋后的閑散土地入股,與企業(大戶)、群眾合作發展苗木花卉產業,通過“集體+公司(大戶)+群眾”“集體+群眾”“集體+公司(大戶)”等合作形式,走“邊角經濟”股份合作的強村之路。
(五)發展服務型經濟。支持村集體創辦農業生產經營合作社、勞務合作社等服務實體,為各類生產經營主體提供加工、流通、倉儲、勞務等有償服務。鼓勵村集體圍繞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家樂、來料加工、農村電子商務等經營主體,在農業集中區域的村集體,通過提供農業服務設備、物資供應、種苗等服務生產,以有償、微利的方式增加村集體經濟和農民收入。
(六)發展多功能大循環農業。把農業、加工業、信息、生態、環保、文化、旅游、節約、高效、健康等產業及其要素整合為一體,形成整體的多功能大循環。著力推進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條生態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七)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堅持規劃先行,將加強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有機結合,發揮“中央精神+理論研究+市縣推動+基層探索”的聯動效應,由點及面、分類實施、有序推進。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明確集體經濟組織市場主體地位,完善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八)深化城鄉“三變”改革。圍繞主導產業,全面實施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模式,實現村強民富。堅守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紅線,以打造“股份農民”為核心,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合股聯營為關鍵,通過“三變”促“三增”,努力在“三農”和扶貧開發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完善農村土地、林業等資源入股機制,實施農村“三變”改革共享項目。
(九)推進“三資”管理創新。加強對村級集體資產、資源、資金的清理、登記、管理,逐村建立“三資”臺賬,堅決制止和查處侵占集體資產行為。集體資產資源發包出租,必須實行市場化運作,采取公開招標和“長包短定”的方式,實現收益最大化。
(十)探索創新經營機制。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產、資金等按照保底分紅等方式參股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經營穩定、資產質量較好的工商企業。支持多個集體經濟組織共同出資聯合組建經濟聯合體抱團發展集體經濟。鼓勵有條件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探索資產項目化經營,與其他經濟主體或集體成員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不斷豐富集體經濟實現形式。
(十一)推進經營性資產股份化改革。開展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界定,建立經濟合作社。有較多經營性資產的村應建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并推進政社分開。在股權設置上應與農村土地承包法“承包到戶”的精神相銜接,采取“股權固化到戶、戶內共享、社內流轉、長久不變”的股權確權模式。妥善做好農村集體資產的終極處置。
(十二)健全農村“雙創”促進機制。將推動農業、農村“雙創”置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層面考量,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目標,健全政策體系。構建縣鄉村三級“保姆式”創業服務體系,通過抓政策、育主體、建機制、搭平臺、搞服務,為農村“雙創”創造良好環境。
(十三) 優化村“兩委”班子。村里能不能發展好,關鍵是村“兩委”班子是否有凝聚力、戰斗力。要注重優化班子結構,注重選拔優秀、有干勁、有思路的年輕干部,努力形成閱歷和激情優化搭配,知識互補、性格相容、事業心強的村領導班子,提高領導班子的整體水平和駕馭全局的能力。
(十四) 向薄弱村選派“第一書記”。按照“應派盡派、因村派人”的原則,選派農村工作經驗豐富、涉農經濟方面有特長、發展潛力較大的優秀機關黨員干部到集體經濟薄弱村任“第一書記”,并圍繞精準幫扶,組團開展任前業務培訓,推動“第一書記”把主要精力放到強基礎、育產業、促造血上來。
(十五) 進一步發揮村級組織作用。村級組織要積極抓住各種機會,發揮村級組織在項目引進、土地流轉、產業發展特別是鄉村旅游開發等過程中的作用,對于本區域范圍內引進的、開發的、實施的各類項目,村級組織要充分利用手頭掌握的村級留用地指標、存量資產、集體土地所有權參與其中,在搞好服務的同時取得收益。
(十六) 加強針對性培訓。依托黨校、職教中心、發展集體經濟典型村等作為培訓基地,定期組織開展村干部專題培訓,培訓對象覆蓋村干部、村黨員和村內致富能手,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分期分批分項目組織村黨組織書記到省內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好的地方參觀學習和掛職培訓,采取召開現場會、舉辦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論壇和組建村級集體經濟協會等方式,增強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
(十七) 強化責任推動。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一把手”工程,納入縣鄉村黨組織抓基層黨建的重要項目,作為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縣鄉村三級層層簽訂責任狀,分解目標任務,給各級黨組織書記明責加壓。市縣成立“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行動推進小組”,明確各成員單位責任,合力推進工作落實。
(十八) 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雙帶”作用。著力發展新型經濟組織,引導村級組織和黨員經濟能人,積極創辦新經濟組織,探索新形勢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條上。采取黨支部+協會、協會建支部、黨員合作社、黨群聯合體等形式,提高黨組織和黨員帶頭致富、帶領致富的“雙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