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湘運
據史書記載,漢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立刻詔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長官向朝廷舉薦道德學問優異又有議政能力的人。6年之后,他再次下詔策試良才,并在這一年明確規定了郡國必須選拔的人數。每20萬戶中每年要推舉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職。被舉之學子,除博學多才外,更須孝敬父母,行為清廉,被稱為“舉孝廉”。孝廉已作為選拔官員的一項依據,沒有孝廉品德者不能為官。
無論是“孝”還是“廉”,都是做人之本,成事之基。盡管時代不同了,但孝敬父母仍然是人們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礎。我們看到,近年來在選拔任用干部時,許多地方除了對其嚴格考查廉政情況外,還把孝敬父母長輩作為考查提拔干部的一個內容,比如有的地方出臺規定:“不孝敬父母,不善待配偶,不能當領導干部,在職的不能提拔重用”。這種把道德觀念升華為可以操作的選拔任用干部的制度,是對干部任用的有益嘗試。雖然做法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但動機是值得肯定的,當代領導者可以從中獲得諸多啟示。
百善孝為先。古有“孝者,立身之首,百行之源”之說,把孝道當作立身的根本。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是一種穩定倫常關系的表現。我國從漢代開始就有“舉孝廉”的擢升之途,可見兩千多年前的封建統治者就深諳弘揚孝道對于優化官員素質、鞏固統治、維護穩定的重要作用。今天,雖然社會進步了,經濟發展了,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卻更應該進一步弘揚光大,我們更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尊敬愛老、孝順長輩、感恩父母維系的是親情,優化的是人品,和睦的是社會,促進的是發展。這不僅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所以,在選賢任能、評定先進、表彰勞模、提攜英才等方面,都不該忘卻孝道這個道德支柱。只有全社會達成了共識,并有切實的激勵弘揚機制,人們的道德水準及國民素質的提升才有可靠的基礎,我們的精神生活才能更健康,物質生活才能更富有,政治生活才能更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