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振萍
開展群眾工作是黨治國理政的一項經常性、基礎性和根本性的工作。國有企業作為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開展群眾工作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本質要求,也是全方位推進黨對國有企業全面領導的應有之義,更是推動國有企業中心工作的必然要求。國有企業黨組織要全面認識群眾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充分掌握其規律所在,有效運用科學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為全面履行國企使命保駕護航。
國有企業群眾工作面臨的新形勢。當前,我國國有企業剛走出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和前期刺激消化的“三期疊加”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同時也是風險矛盾易發多發、并存疊加的高峰期。特別是隨著國企國資改革進入全面攻堅施工階段,由此而衍生出一些新問題、新矛盾,特別是在企業扭虧脫困、去產能、轉移企業辦社會職能等改革攻堅涉及到職工群體利益調整的過程中,由于信息不對稱、利益分配不合理等帶來的思想沖擊和利益沖撞等等,都對新時期國有企業群眾工作開展提出了新的課題。
職工群眾訴求發生新變化。不同崗位職工之間的利益訴求、勞動報酬、教育、醫療、居住等分化逐漸加大;職工技能素質提升存在短板,培訓活動內容設置和覆蓋面存在不足;職工權益維護等方面還有待加強,特別是涉及到企業改制、重組等事項中職工就業安置等面臨著較大壓力。同時,由于社會矛盾對企業職工造成的其他訴求,也對國有企業群眾工作帶來影響。
現有群眾工作開展存在著短板。面臨新形勢新變化,一些基層領導干部對黨的群眾工作思想貫徹落實不夠,仍然存在“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困惑;對群眾工作開展的客觀規律缺乏正確認識,集中力量抓重點的力度不夠,恒下心來久久為功的持續性不夠,全心全意依靠職工群眾的方針政策堅持不夠。同時,一些基層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本領恐慌”和“畏難情緒”,不愿、不會,甚至不敢做群眾工作,在緊跟時代步伐、創新群眾工作開展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內容不多、招數乏力等。
與其他經濟組織相比,國有企業在開展群眾工作方面有著較為深厚的政治、組織和群眾基礎。特別是黨的群團工作會議指出,新形勢下黨的群團工作更為重要和緊迫,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只能改進提高、不能停滯不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要切實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些論述都為新時期國有企業群眾工作開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
對此,國有企業各級黨政干部在開展群眾工作中,要進一步深化趕考意識和答卷意識,全面堅持職工群眾的主體地位,聚焦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的要求,以維護好群眾利益為根本,從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上全面加強群眾工作開展并提升工作本領,牢牢堅持共享共建的方針,努力促進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和穩定,切實把群眾工作開展打造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強有力的抓手和載體。
國有企業各級黨組織要把群眾工作作為推動企業發展的組織優勢常抓不懈,要圍繞群眾工作開展與企業中心工作深度融合,要找準并抓住“四個關鍵點”,強化各項工作自上而下開展的整體性和一致性,實現群眾工作與企業中心工作的目標同向、業務同進和齊抓共管。
一是找準切入點。找準一個好的切入點,不僅能夠掌握工作主動權,還能起到綱舉目張、全局皆活的作用。在開展群眾工作中要以增強政治領導力為統領,把職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群眾工作新的使命和擔當,積極破解職工群眾在思想觀念、能力素質、體制機制等方面遇到的難題,充分發揮好他們在貫徹落實黨的決策部署、推動企業平穩健康發展中的創造性、創新性和能動性。
二是找準結合點。要增強思想引領力,緊緊圍繞推動企業發展這一工作目標,緊密結合各基層單位的生產經營實際廣泛開展各類主題活動,要全面做好各項活動的橫向覆蓋和縱向引深。進一步夯實群眾工作基礎、強化工作成效并形成常態化長效機制,從而發揮政治優勢,不斷強化理論武裝,形成“厚植群眾基礎、匯聚各方力量”的良好態勢,確保黨的各項部署在基層的落地生根。
三是找準共鳴點。群眾工作的作用對象是廣大職工群眾,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抓好面向廣大群眾的宣傳教育和思想發動,廣泛開展輿論宣傳和文化教育,要善于用事實說話,用發展的成就和美好的愿景來感召民心;要善于發現職工身邊的感動,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和方式講好職工故事,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不斷傳播正能量、弘揚國企發展的主旋律,全面匯聚思想合力。
四是找準發力點。要堅持找準目標并精準定位,從而做到正確決策并有效發力。這就需要善于運用專業思維、專業方法進行對癥下藥,在緊密結合國有企業實際情況的基礎上,以解決職工群眾最為關心的熱點問題為切入點,以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職工群眾的根本利益為目標導向,不斷優化改進工作方式,真正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推動群眾工作取得實效。
國有企業群眾工作開展要致力于為企業發展穩定提供思想保證、力量匯聚和智力支撐,要堅持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實踐、在實踐中深化,逐步形成與企業發展相匹配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
一是要建立群眾工作目標責任考核機制。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宗旨要求,從企業中心工作要求出發,找準群眾工作的目標并精準定位,把各級群眾工作開展納入黨建責任考核機制中,強化考核推動,形成公司黨委牽頭、公司工會負責,各級黨政齊抓共管、基層工會具體實施的責任體系和考核機制。
二是要建立群眾工作推進機制。要廣泛發動國有企業各部門共同參與,工會、組織部、黨辦、宣傳部、統戰部、團委、紀委等部門齊抓共管,形成群眾工作月度溝通、事事協調的良好推進機制,實現上下一體同軸運轉、橫向之間全面協作,促進單一線性格局向多維網狀格局的轉變。同時,充分運用基層調研、課題立項、座談交流、現場觀摩等形式,打造形成符合企業實際的群眾工作新格局。
三是要建立過程管控機制。堅持群眾工作融入中心、服務大局,圍繞前瞻性、實踐性、創新性、開拓性等方面進行把關,嚴把政治觀、入口關、質量關、應用關。在工作方向上,關注企業發展最關心、最關注的、最需求的前瞻性問題,主動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全面、充分調動職工群眾參與熱情,用高的標準、嚴的作風、新的作為、實的成果,穩步提升群眾工作的引導力和影響力。
四是要建立支撐保障機制。要構建黨委統一領導、各級黨政共同負責、工會組織牽頭、各群團組織齊抓共管、職工群眾廣泛參與的“五位一體”保障體系。要以“三基建設”為載體,盡快形成完善群眾工作的制度體系,明確群眾工作開展的制度保障、人員保障、經費保障、效果評價保障。
一是教育群眾要有“廣度”。要把加強學習教育,增強廣大黨員干部、職工群眾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識、群眾觀點,作為開展群眾工作的首要任務,把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不斷用黨的創新理論統一職工思想、武裝職工頭腦,增強職工群眾的政治意識和理論厚度,穩步提升職工群眾在企業發展中的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
二是聯系群眾要有“溫度”。要牢固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點,激發開展群眾工作的熱情和激情。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自覺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察實情、聽真話、接地氣,下大力氣解決根治群眾工作中存在的不實、不準、不力等問題。要帶著并增進對群眾深厚的感情,多做關心群眾的事,把企業的發展成果最大程度上惠及全體職工群眾,把黨的溫暖和企業的關懷切實傳遞給職工群眾。
三是回應群眾訴求要有“準度”。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深入推進,帶來了企業內部群體結構分層化、利益格局多元化、價值取向多向化等一些新問題,職工群眾利益訴求逐漸多元復雜化。國有企業各級黨政干部要強化政治站位,把對企業發展的擔當和對職工群眾的擔當,精準落實到實現群眾的利益訴求上來。要圍繞職工群眾的合理訴求,找準重點、精益施策,更加暢通職工意見表達渠道,將過去單向式、垂直式管理方式努力轉變為多向、平行、互動化的管理。
四是走進群眾要有“深度”。要堅持把黨的群眾路線作為開展群眾工作的根本工作路線。要依托“三基建設”,從制度體系建設方面對各級干部改進作風、聯系基層、服務職工進行制度化,從“基礎工作”層面對群眾工作機制進行明確要求,從“基本能力”方面強化群眾工作開展的縱向深度,真正實現問題發現規范化、聯系群眾制度化、服務群眾常態化。
五是服務群眾要有“力度”。要按照“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的要求,堅持企業共建共享,全心全意興企為民,扎實推進和諧企業建設,要始終把關愛職工放在首位,從職工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民生、安全、教育等問題入手,下大力氣解決好他們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難題,重點突破群眾工作存在的關鍵問題,以提升職工獲得感和幸福感為重點,切實加大服務群眾的力度,并擴大服務的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