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孟冬
道家經(jīng)典《老子》曰:“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亦稱《道德經(jīng)》,相傳為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即老聃所著。
《老子》洋洋灑灑五千言,提出了一個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其辯證思想樸素、豐富、深邃、智慧,被尊為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經(jīng)典。中國封建社會,跨度兩千余年,無論哪朝哪代無不禮遇老子和他的《道德經(jīng)》,在批判地繼承和弘揚的基礎(chǔ)上,“尊儒崇道”“儒道并行”幾乎成了每一個王朝興邦安民的治國理念。
當然,每個時代都有著自己的時代背景、時代特點、時代信仰、時代精神,要從傳統(tǒng)經(jīng)典中汲取營養(yǎng),均要擇其最先進、最優(yōu)秀的一面。歷史實踐告訴我們,要通過“表象”看“本質(zhì)”。我們看老子的“吾有三寶”之言,淺薄而浮于表的直觀印象似乎有著消極思想的成分,其實其精神思想的總體體系中潛存著一股“氣”,一種剛?cè)嵯酀睦砟睢崮芸藙偂⑺艽┦∵@能是“不敢為天下先”的人生態(tài)度嗎?當然不是。老子重視的是內(nèi)在,是精神,倡導的是“無為”,即“無為而無不為”。理解了這種辯證關(guān)系,他的“吾有三寶”之言就不會被曲解了,就不會是消極甚至是萎靡了。
重讀經(jīng)典,要具備理性的思辨能力。既然《道德經(jīng)》是哲學經(jīng)典,那么我們不妨走近老子,用辯證思維來解讀他的“吾有三寶”之言,其本意究竟是什么?他所折射著怎樣的思想高度?
《老子》言說的第一寶“慈”,在這里引申為“仁”和“愛”。東漢經(jīng)學家鄭玄注解:“慈,愛敬進之也。”唐代經(jīng)學家孔穎達闡釋說:“慈者,愛出于心,恩被于物也。”一個人的行為,要做到愛人愛物,仁慈是前提,沒有仁慈之心,愛則無從談起。古人通常講,做人要“知善惡”“懷善意”“存善良”“善始善終”,這都是強調(diào)“慈”的基本要義。《史記·太史公自序》:“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即教育人要注重“區(qū)別善惡”,要做到“愛憎分明”,要懂得“倫理道德”,要踐行“行為標準”。對于任何人,無論做任何事,行為舉止都要符合社會道德原則和行為規(guī)范,如此,你才會大度坦然、情感真摯、富有內(nèi)涵、走向崇高、盡顯純粹、擁有美好。倘若人人都能達到老子所倡導的“慈”的高度,大愛無言、團結(jié)凝聚、和諧文明的社會構(gòu)建,就不會是遙遠的夢想。
《老子》言說的第二寶“儉”,是一種修養(yǎng),更是一種境界,蘊含著樸素的生活哲理。《荀子·非十二子》:“士君子之容:……儉然、恀然、輔然、端然、訾然、洞然、綴綴然、瞀瞀然,是子弟之容也。”此段文字,是對當時出仕官員、隱士、士君子、學者行為的形象描述,可謂盡致淋漓、非常精彩。什么恣睢貪利,什么虛偽做作、什么道貌岸然,什么高深莫測等等,各個都是毫無廉恥的“偽君子”。荀子是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者,強調(diào)“其善者偽也”的觀點,倡導“師法之化、禮義之道”,重視“注錯習俗”和“化性起偽”,即環(huán)境影響和教育引導對人的后天作用。他通過對士君子美德的歌頌,極力勸勉世人要謙卑恭讓,要做“謙謙君子”。這一積極的觀點,與老子的思想一脈相承。當然,老子倡導的“儉”亦包含有“儉約”的基本內(nèi)涵。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無論貧窮還是富有,無論卑微還是高貴,都要時刻謹記“克勤克儉”的訓語,過一種盡管樸素但有意義的生活。《左傳·莊公二十四年》:“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宋代史學家司馬光曰:“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可見,只有做到“儉”,才能做到“寡欲”。一個行為人,只有摒棄了非分的奢望和欲念,做到“清靜無為、無欲則剛”,當是簡樸正直之人、廉潔奉公之士。
具備了“慈”,又做到了“儉”,當然就要“敢為天下先”了,但是老子卻說他的第三寶是“不敢為天下先”。這是什么思想和邏輯呢?其實,如果我們用辯證法來理解就能體悟出老子的大智若愚了。即要做到“敢為天下先”,就必須是“大善”之人,就必須是“清廉”之士。反之,后果勢必會有失人倫道德、違背社會規(guī)范。倘若果真如此,那將對民族對社會的危害當是不可想象的。老子之所以將“不敢為天下先”作為最后一寶,是對“敢為天下先”的前提即“慈”和“儉”的著重強調(diào)。這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也是一種處事策略,即要做到“知足”和“寡欲”。我們經(jīng)常講,要做老實人,不耍小聰明;要說老實話,不做奸猾人;要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人,必須要有原則性;要按法度辦事,必須把紀律挺在前面……無論做人做事,首先要時時謙卑恭讓,決不能傲慢無禮、自以為是、我行我素,要善于低頭,但不能不講原則和真理;與人交往共事,要以大局為重,能聽得多數(shù)人的意見,決不能以我為上,盛氣凌人,恣肆狂妄,要有度量,但不能容忍惡行。這種深邃廣博的思想,無疑是老子在物質(zhì)層面主張“無為而治”的有力反映。
這就是老子的“三寶”觀,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輔相成,是“教育”之綱,是“大音”之聲,更是“大治”之思想!他的樸素的觀點,是“愛”的傳遞;他的謙恭的態(tài)度,是“情”的根植;他的智慧,猶如取之不竭的清流;他的境界,體現(xiàn)的是民族的品格;他的精神,洋溢的是民族的魂魄!
作為當代人,尤其是在當前反腐的高壓態(tài)勢下,每一位黨員領(lǐng)導干部都應(yīng)該讀一讀傳統(tǒng)經(jīng)典,從中汲取最優(yōu)秀的東西,做到鑒史問廉、激濁揚清,真正沉下身、靜下心、定下神,認真對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行一次檢點,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緊扣“四風”問題大查擺、大整改,清除靈魂之垢,補足精神之鈣,將一顆真心、一片激情、一份真誠、一種境界、一場考驗、一份擔當化作高風亮節(jié)的人格魅力,清白做人,干凈做事,全力做到“為民、務(wù)實、清廉”,用大愛和正氣譜寫人生最美的壯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