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傳亮 武圣強
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中國共產黨向來重視干部隊伍建設,牢牢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始終把選人用人作為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的關鍵性和根本性問題來抓。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嚴格干部選拔標準、注意科學合理使用干部、不斷調動廣大干部積極性、推動人事制度法治化,全面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和政治保證。
嚴格干部選用標準既是中國共產黨組織建設的優良傳統,更是改革開放40年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積累的寶貴經驗。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圍繞“德才兼備”這一選任干部的根本標準,在不同階段又對其進行豐富發展,努力做到選賢任能,為改革事業順利推進提供堅強保障。
鄧小平多次強調注意培養人,要選拔德才兼備的人進入領導班子,認為這是關系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大問題。1980年12月,鄧小平提出“四化方針”,即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成為新時期干部選用標準。
20世紀90年代,國際國內形勢發生重大變化,要確保我國改革和建設事業順利發展,保證跨世紀宏偉目標的順利實現,大力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提高廣大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素質已經成為擺在全黨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1996年6月21日,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75周年座談會上,江澤民提出“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的命題,指出“我們要建設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就是由具有社會主義政治家素質的領導骨干帶領的德才兼備的干部隊伍”。因此,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提出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總目標:“通過深化改革,逐步創造一個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用人環境,建立一套干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充滿活力的管理機制,形成一套法制完備、紀律嚴明的監督體系。”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特別突出強調選人用人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則指出:“把干部的德放在首位,是保持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證。”
針對一段時期內一些地方和部門在選拔任用干部時存在的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齡等“四唯”傾向,201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新時代好干部標準的提出為選人用人樹立起新的時代標桿。黨的十九大報告則明確提出選人用人要“突出政治標準”。
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選拔干部后關鍵環節在于“用”。因此,各級黨委必須堅持正確用人導向,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努力做到選賢任能,用當其時,知人善任,人盡其才,及時發現好干部并合理使用起來。
不斷完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形成良好的干部考核導向。40年來,我們不斷加大干部考核管理力度,針對不同崗位進行更為科學的考核,并將考核結果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憑突出的工作實績用干部。2000年6月,經中央批準制定下發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明確了黨政干部、國有企業、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目標,就考核作出明確規定。2014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印發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是對2002年中央頒布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的進一步修訂,干部考核逐步完善。2018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提出適應新時代新任務新要求,完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切實解決干與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問題。
健全考察機制和辦法,做到知人且用人得當。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努力選拔那些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有知識、懂專業、銳意改革的干部。后來,我們提倡票決和民測,提倡多到基層群眾中、多在鄉語口碑中了解干部。我們還開展了公開選拔考試。這些都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過程中的有益嘗試。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著重通過發揮組織的把關作用,由原來的海選變成海談,多渠道、多層次、多側面了解干部。這樣有利于我們做到“知人”。
調動一切積極性,是搞好現代化建設的寶貴經驗。調動廣大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不斷激發干部的活力,既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目的,也是我們干部人事工作的重要經驗。
組織部門是干部之家,調動干部的積極性首先是調動管干部部門的積極性。20世紀80年代,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邁出的關鍵一步就是從放寬干部管轄權限開始的,從下管兩級改成了下管一級,使組織部門的管理權限增加,不僅調動了組織部門的積極性,還大大調動了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從單一化管理到分類管理來調動干部積極性。2016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專業技術類公務員管理規定(試行)》《行政執法類公務員管理規定(試行)》。這兩個規定明確專業技術、行政執法兩類職位設定,建立“四等十一級”的職務序列,明確各自晉升方式。根據兩個規定及配套辦法,專業技術類、行政執法類公務員實行分類管理,開展分類錄用、分類考核、分類培訓,從而實現分渠道發展、精細化管理、專業化建設,這極大地調動了干部的積極性。
推行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職級與待遇掛鉤的制度,不斷激發基層干部積極性。長期以來,公務員主要依據職務進行管理,縣以下機關公務員受機構規格等因素限制,職務晉升空間小、工資待遇低、干部留不住等問題比較突出。2015年1月,《關于縣以下機關建立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的意見》印發,在全國縣以下機關全面推開。100多萬名基層公務員晉升了職級,享受上一職務層次的工資待遇。這項改革激發了基層公務員干事創業的激情和動力。
積極推動改革事業單位領導人員管理制度。目前,全國有110多萬個事業單位、幾千萬工作人員,其所屬行業、層級、類型千差萬別。對領導人員管理既要提出共性要求,也要兼顧個性差異。為此,中組部等部門貫徹落實中央要求,回應現實期盼,加快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政策法規體系建設步伐,構建起以《事業單位領導人員管理暫行規定》為統領、各行業辦法相配套的“1+X”制度體系,事業單位領導人員管理法規從無到有,填補了制度空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斷推進,其中一個鮮明亮點就是推動干部人事制度法治化。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出:“實行分級分工分人負責,加強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的權限和責任,減少會議公文,提高工作效率,認真實行考核、獎懲、升降等制度。”隨后召開的全國組織工作座談會和全國人事局長會議,都強調改革現存的干部制度,搞好干部隊伍結構的改革工作,建立、健全必要的管理規章。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明確指出,“干部制度改革的重點,是建立國家公務員制度”。黨的十三大以后,我國開展了公務員制度的試點。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四大提出“盡快推行國家公務員制度”。1993年8月,國務院頒布《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這標志著中國公務員制度的理論與實踐進入一個新階段。1997年召開的中共十五大提出“推進政府機構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務員制度,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國家行政管理干部隊伍”的任務。2000年6月,中央頒布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明確提出,要抓緊研究制定公務員法。黨的十六大報告也強調,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務員制度。在精心準備的基礎上,2005年4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在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并公布,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的頒布實施,是適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推進干部人事工作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的重要舉措,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貫徹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