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婷
(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4)
北美文化以地域界限為劃分標準,主要囊括當代美國、加拿大及周邊島嶼的文化。十七世紀中葉,英荷三次戰爭以荷蘭失敗而告終,英國搶到了從非洲到北美的奴隸貿易權,致使于1619年開始的奴隸買賣活動規模逐步擴大,由此來自非洲的黑人文化在北美大陸發展壯大,并成為當代北美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
拉格泰姆是英文單詞“ragged time”的音譯。“ragtime”的中文意思是長短不一的節拍;[2]它最早的表演形式是為拉格舞伴奏或在酒吧等娛樂場所為賓客助興等。它的演奏特點是左手為低沉的低音伴奏,通常為正拍的八分音符低音單音加和弦;右手常改變節拍重音,多為一些切分節奏或連續切分節奏。[3]雖然這種組合看似十分混亂,但其音響效果十分和諧。
1.作曲家
史考特·喬普林(Scott Joplin,1868-1917)被稱為“拉格泰姆之王”。他出生在一個“黑奴”家庭,8歲開始學習鋼琴。1893年,他組建了一個樂隊,該樂隊以鋼琴和小號的表演為主,演奏的音樂已初步具有“拉格泰姆”音樂的一些特征。1899年,他出版了《真正拉格泰姆曲集》,同年喬普林的鋼琴拉格泰姆創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楓葉拉格》(Maple Leaf Rag)問世。在創作觀念上,喬普林與同時期的那些強調即興表演的音樂家有所不同,他不主張完全用即興的手法表現音樂,提倡演奏拉格泰姆鋼琴作品必須嚴格按照樂譜。西方古典音樂對他創作的影響較多的反映在調式發展思維方面,他的許多拉格泰姆鋼琴作品在調性的總體布局上都體現出主調-屬調或下屬調的發展趨勢。
2.《楓葉拉格》的音樂特征
(1)曲式結構
《楓葉拉格》為流行進行曲的曲式結構,每一段都是獨立的16小節的新材料,之后再次重復演奏,中段部分插入A段材料,其后再接兩大段落,構成“AABBACCDD”五個部分共80小節的拉格泰姆鋼琴作品。
(2)節奏
《楓葉拉格》整首樂曲具有鮮明的節奏感,而且樂曲中多采用連續或跨小節的切分節奏,這就表示出拉格泰姆改變節拍重音的音樂特點。除此之外,樂曲中還包括大量的十六分休止符以及半音臨時變化音,造成搖擺不定的音響效果,容易使聽眾不由自主跟隨音樂搖擺。

圖1:《楓葉拉格》1-8小節
如上圖,短短的八小節中,1-4小節出現連續的切分節奏,其中包括規整節拍的切分效果以及跨節拍的切分效果,同時八個小節中均有十六分音符在不同位置的休止,呈現出跳躍的音響效果。5-8小節開始出現大量的臨時變音記號,使整個樂曲的旋律更具多樣性。
(3)旋律
《楓葉拉格》右手的旋律聲部中多用八度進行,形成一個隱伏的八度線條,與左手規整的低音單音或和弦伴奏形成了三重節奏對置,給整首樂曲補充了新的節奏因素,使聽眾有更豐富的節奏層次感體驗。

圖2:《楓葉拉格》59-63小節
1876年,黑人詩人西德尼·拉尼爾在詩中寫到:“切分節奏是黑人音樂特點......也沒有人能夠解釋黑人的這種天賦——利用改變節拍重音、平穩地控制復雜的節奏和把簡單旋律復雜化,來制造優美的旋律”,[4]他的言論充分證明了非洲音樂對拉格泰姆的形成有著舉重若輕的作用。在黑人文化被拒絕以各種途徑進入美國社會的時候,非洲黑人音樂家將非洲的音樂文化與歐洲的音樂體系相結合在美洲大陸上進行了一個全新的嘗試與創作形成拉格泰姆,成功將美國黑人節奏帶入到美國音樂文化之中,它是第一個真正的美國音樂流派之一,并為后來爵士樂的發展鋪平了前行的道路,甚至對后來的美國音樂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引起鋼琴及其相關專業的迅速發展,更在速度、和聲、曲式及音樂情感等方面給聽眾帶來全新的感受。
從對非洲一無所知到了解非洲音樂再至宏觀角度接觸非洲音樂,筆者深刻認識到我們接觸世界民族不是單純地為了學習而學習,而是要在過程中拓展自己的聽覺與眼界,更要學會在自己固有的音樂思維中接受從未接觸過的或者不屬于自己狹窄的審美范圍內的東西。
另外,非洲音樂與歐洲音樂相結合對美洲音樂產生影響,這個境況值得現如今的中國傳統民樂借鑒學習。面對西方文化的不斷沖擊,中國傳統民樂舉步維艱。所以我們首先就應該嘗試在不改變傳統民樂核心的基礎上,適當做出與當今社會人的聽覺習慣相吻合又不失中國傳統的作品,第一時間讓傳統民樂的接收人接受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然后才能說怎么弘揚和傳承。其次,遙遠的非洲節奏在北美大陸上生根發芽,我們的傳統民樂未嘗不可走出國門,向世人展現中國傳統民樂獨有的藝術風采。既然當初唐樂、雅樂等對亞洲的部分國家產生深遠的影響,現在為何不能借助先進快捷的傳播手段向外國朋友介紹我們的精粹?最后,藝術家有國界,藝術沒有國界。只有不斷進行文化交流、文化融合,并在這個過程中保持自己的特色,緊跟時代的步伐,藝術就永遠會散發出屬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