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輝 張秋霞
受訪專家: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三骨科主任醫師 陳鎮秋
65歲的張先生體重有86千克,伴有血脂、血糖超標。兩年前開始,每次爬完山,他就感覺自己的髖關節、大腿甚至膝關節酸脹疼痛,但休息幾天就好了。近一年來,這種酸脹感不斷加重,休息后仍不見好轉,甚至走路時一瘸一拐的,有時晚上睡覺也會痛醒。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三骨科主任醫師結合臨床表現和影像科檢查,判斷張先生雖然有膝關節和腰椎退行性改變,但引起張先生這些不適的主要“病根”是髖關節炎。這與長期肥胖、頻繁爬山造成關節負荷過重,加之運動方式不當造成了關節軟骨損傷有密切關系。
陳鎮秋介紹,髖關節炎包括髖臼和股骨頭軟骨磨損。早期髖關節炎表現為髖關節、大腿甚至膝關節的酸脹疼痛,勞累后加重,休息可改善,或會影響行走。發展到后期會出現疼痛加重,伴有跛行、髖骨關節屈曲和旋轉受限。有的甚至出現靜息痛(不活動也痛)、夜間痛等。
陳鎮秋介紹,腰椎間盤突出癥多表現為腰痛、下肢放射痛合并有小腿和足部麻木;而髖關節炎疼痛多數局限于髖關節、大腿以及膝關節;膝骨關節炎多表現為膝關節疼痛、屈伸受限、膝關節內翻或者外翻畸形,甚至出現膝關節畸形(膝關節伸不直)。
臨床上,醫生對髖關節炎做出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癥狀(髖關節疼痛、跛行)、體征(屈曲以及旋轉受限、下蹲困難)、影像學檢查(多數X線檢查就已足夠,MR檢查對早期骨關節炎有意義)。
髖關節炎根據發病原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髖關節炎與年齡、遺傳、肥胖、職業、營養等因素相關,因此,肥胖人士、運動員以及長期機械性重復使用某一關節的人士都屬于高發人群。
繼發性髖關節炎的常見原因包括髖關節發育不良、創傷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后期等,其中髖關節發育不良的人約2/3發展為髖關節炎。很多髖關節發育不良者早期并沒有癥狀,但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有40%~60%的髖臼發育不良者在中年期會出現髖關節痛。

如果中老年人出現髖關節酸脹痛、容易勞累,建議到骨關節專科門診咨詢,可以拍X線片,多數可以明確診斷。
陳鎮秋介紹,髖關節炎患者如果運動不當、體重增加,會增加髖關節的負擔,建議患者可以選擇游泳、騎自行車、散步等運動,但是爬山、走樓梯、下蹲等對關節負荷較重的運動應盡量避免。
如果髖關節炎發展到了晚期,軟骨磨損嚴重,疼痛影響生活和工作,結合患者意愿,可以考慮行關節置換。手術方式包括表面置換、全髖關節置換,目前多數是全髖關節置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