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雷雅茹 魏 萌

2018年,我國迎來改革開放40年。作為化肥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40年來,中國磷復肥工業實現長足發展,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貢獻,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在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并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與機遇。面對新形勢,磷復肥行業如何才能深化改革,穩步發展?為此,《中國農資》記者專程采訪了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理事長周竹葉。
《中國農資》記者: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磷復肥行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請問,現階段行業的發展和運行狀況如何?
周竹葉:近年來,行業面臨著多重壓力,一方面國內化肥需求持續下降,另一方面外部生存環境日益惡化。繼電價、氣價、鐵路、增值稅等各方面優惠陸續取消后,史上最為嚴厲的環保政策對行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市場波動劇烈,企業的經營成本和生存壓力與日俱增。
2017年以來,行業發展以“穩中求進,健康發展”為總基調,轉型升級穩步推進,結構調整進展明顯,行業效益走出低谷,運行質量穩步提升。具體表現有四:一是創新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推進器和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肥料增效研發力度持續增大,新型肥料占比不斷提高;二是農化服務脫虛向實,走向前臺,服務在前、產品在后成為營銷新策略和拓展產業鏈的重要一環;三是規模化擴張得到有效遏制,行業持續健康運行;四是國際交流合作取得積極進展,多家國內企業參與國際并購和行業標準制定,國際話語權進一步提升。總之,在紛繁復雜的形勢和多重矛盾交疊的困難條件下,行業承壓前行,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
《中國農資》記者:目前,綠色發展已從行業共識上升為實際行動。對此,您有哪些好的建議?
周竹葉:我認為,行業應當繼續深入實施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新舊動能轉換,使轉型再上新臺階。具體來說,一是加快制修訂磷肥產業發展規范、化肥行業大氣污染排放標準、化肥行業排污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清潔生產指標體系標準推行方案和評價指標體系等政策標準,進一步完善行業綠色發展之路;二是進一步做好磷肥行業碳排放基準修訂,做好企業碳資產管理人員培訓,協助企業做好碳資產管理體系架構建設;三是做好能效領跑、環保領跑等企業評選工作,借勢培育批能效領跑企業,樹立一批環保先進企業;四是協助搬遷企業做好產品轉型規劃,實現新舊動能轉化,進而推動行業產業升級;五是推出一批綠色產品,培育一批綠色工廠,建立一批清潔生產示范裝置,打造行業綠色產業鏈,構建全生命周期綠色標準體系。
《中國農資》記者:在新形勢下,中國磷復肥行業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周竹葉:從國內來看,經濟結構進入深度調整期,國內經濟穩中向好,進入高質量發展通道,但磷復肥行業仍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主要表現為五點:一是環境與資源制約更加嚴峻,部分資源的對外依賴度仍較高;二是產能過剩矛盾仍十分突出,淘汰落后的任務仍很艱巨,肥料品種結構還不能完全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三是基礎研究投入缺乏,技術儲備不足,缺乏產品戰略規劃,產學研協同創新亟待加強;四是農化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屏障還沒有最后根除,行業間的橫向合作應進一步拓展,行業內的深耕細作應進一步深入,產業鏈應進一步延伸;五是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剛剛起步,途徑和方式還處在摸索階段。
國際方面的形勢也較為嚴峻,具體來說:一是2018年世界經濟形勢依然復雜,逆全球化、單邊主義等對經濟復蘇帶來眾多不確定因素;二是未來3到5年國際磷復肥產能將井噴式釋放,摩洛哥OCP、沙特等將有500萬噸的高品質、低成本的磷銨投入市場,將直接威脅我國磷肥出口。
行業雖然面臨諸多的挑戰,但有利因素同樣很多。從國內因素看,過去一年,國內經濟實現了增速回升,經濟運行質量也好于預期。從國外因素來看,2017年,全球經濟呈現所有地區“高度同步”的增長,積極因素越來越多,全球經濟將進入新一輪復蘇和增長周期。因此,我們有理由對宏觀經濟環境和我國磷復肥行業的發展充滿信心。
《中國農資》記者:您認為磷復肥企業應當如何通過深化服務贏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周竹葉:向服務轉型,最重要的還是轉變經營理念,改變農化為營銷服務的思想。首先是按照作物營養吸收機理,以測土配方為指導向生產專用肥、配方肥為主轉變,由生產型企業向“生產+服務型”企業轉變,重點發展適合測土配方施肥要求的肥料產品,以及適合農業節水需求的水溶肥、液體肥,滿足農業綠色發展需求,維護環境安全。其次是創新農化服務模式,建立相互協作的、專業化的農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科技含量,為農戶提供從全產業鏈服務。
《中國農資》記者:下一步,我國磷復肥工業轉型升級的工作重點是什么?
周竹葉:進一步去產能,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仍是今年的工作重點。具體來說,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堅定不移地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二是積極研究淘汰落后產能的新途徑和新機制,加強標準修訂,完善標準體系,規范行業發展條件,提高行業準入門檻;三是積極培育新的增長點,具備磷資源優勢的企業,以磷為中心,建立輻射狀的產業集群,吃干榨凈,建立綠色、可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體系,不具備資源優勢的企業,要發揚工匠精神,看準市場導向,集中精力做專做精某一領域,培育獨有的核心競爭力;四是引導企業順應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的需要,引領農業綠色發展需求,產業結構調整應順應農林、環保等產業調整的趨勢,在大力提高傳統肥料產品質量和效益的同時,著力發展適應農業發展新需求的產品。
《中國農資》記者:創新是行業永葆生機的源動力,您認為磷復肥行業應如何創新發展?
周竹葉:一是著眼于未來技術的方向,積極培育有行業技術創新的研發合作平臺,解決行業惡性競爭和產能過剩矛盾,依托骨干企業凝聚產學研各方力量,共同合作建成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形成有效的行業科技創新體系,帶動行業加快科技創新步伐;二是加大基礎性研發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深入研究中低品位磷礦的綜合利用,開發新的磷礦分解工藝,同時認真研究作物營養吸收機理,做到化肥養分釋放與作物生長需求相匹配,與作物土壤的需求相匹配,與保證土壤安全相匹配;三是圍繞行業發展重大需求,著力解決一些關鍵共性技術瓶頸,集中行業力量突破一批制約行業轉型升級的重大關鍵技術與裝備;四是培育一批創新型示范企業,建立起長效的人才培養、激勵和運行機制,帶動行業加快科技創新。
《中國農資》記者:合則兩利,您認為磷復肥企業應如何加強國內外合作?
周竹葉:國內企業應加強行業內外部之間的橫向聯合和縱向協作,越做越精,越做越深,向上與資源型企業加強協作,充分利用資源,橫向與研發機構深度合作,與同行業大聯合大發展,向下與現代農業發展各要素融合,共促行業發展。
目前,我國磷復肥工業形成了獨有的產業配套優勢,特別是伴隨復合肥發展的農化服務已成體系,這正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發展的短板,因此國內企業應認真調研,采取橫向聯合協作,帶動技術、裝備、服務“走出去”,拓寬合作領域。此外,積極加強同國外行業協會和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積極參與或主導國際標準的制定,提升影響力和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