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少春
《安全生產法》第三條規定:“安全生產工作應當以人為本,堅持安全發展,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
這項方針是保障安全生產長期實踐的經驗總結,是安全生產各項工作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正確處理生產與安全關系所必須遵循的準則,也是針對現實中對安全生產種種不正確認識和做法的糾正。在法律上確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就是要求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應始終把安全生產特別是從業人員的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確保“安全優先”的原則,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障安全,防止一切可能發生的事故,安全是生產的先決條件。
因此,新時代到來在討論高質量發展時,經理人要高度關注全面運營管理,必須把生產安全放在首位,堅持“安全第一”。
【案例一】一家外資勞保用品企業的全球總裁說:“在中國市場推廣產品的最大障礙,甚至不是銷售渠道,也不是銷售價格,而是最基層的操作者淡薄的安全意識。”這當中當然有商人的利益期待,但同時也道出一個實情,就是許多企業的勞動者自身,對安全的需求遠遠沒有達到一個應有的高度。
【案例二】一位員工的母親說:“孩子,上班一定要注意保護自己,別傷著!單位上多你一個不多,可家里少你一個不行呀!”這位母親的話很樸實,卻在告誡員工安全不只是你個人的。
安全的“安”字,是由半個“家”和“女”字組成,此處的女是指母親、老婆還有子女。管理者要引導員工,將安全生產與員工切身利益聯系起來,將員工個人的身心健康與家庭、父母、妻子、兒女的生活聯系起來。“一人安全,全家幸福”,使員工發自內心的重視人身安全,重視安全生產,實現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突變,從而讓員工自主地預防安全事故的發生。
安全意識就是個人的自我保護意識。在公司內就是面對生產活動中對各種各樣可能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的外在環境條件的一種戒備和警覺的心理狀態。員工具備較強的安全意識是有效預防事故發生的基礎。只有全體員工自覺地參與安全管理,自覺地遵循生產安全規程,自覺地維護自身的生命安全,才能實現安全生產。

生產管理者應持續不斷地向全體員工宣講健康與安全是自己的,不要指望公司和其他任何部門可以保護你;生產管理者應定期地采取各種形式對全體員工進行培訓,確保員工學會危險因素識別和風險評價,并明白安全措施,保護自身健康與安全;生產管理者還應在運營過程中不斷地努力改善各種客觀物質條件,不斷改進作業規程,持續提升員工安全知識和操作能力。不厭其煩地反復宣講,讓每位員工持續不斷提高自身防護意識。
所以,只要加強員工安全意識的培養、強化,做到安全意識第一,就可以體現“安全第一”。
心理學研究指出,人的行為由其意識支配,而不同的行為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所以從意識反應、到行為導出、直至最終的結果產生,已經成為安全管理的關鍵鏈條。
【案例三】一名超重肥胖的員工,在原地跳起調整墻壁上風扇轉向,落地時半月扳受傷,而且十字韌帶撕裂,只好手術更換人工韌帶。看似簡單的行為動作,卻導致了嚴重的傷害。
美國著名的安全工程師海因里希曾經調查了美國的75000起工業傷害事故,發現占總數98%的事故是可以預防的,只有2%的事故超出人的能力所能預防的范圍,在可預防的工業事故中,以人的不安全行為為主要原因的事故占88%,以物的不安全狀態為主要原因的占10%。另據我國一項統計資料分析,1980年以前機械制造業的人身傷害事故中,90%的事故與人的不安全行為有關,80%的事故與物的不安全狀態有關;而2000年以后機械制造業的15000件傷害事故中,人的不安全行為是主要原因的占90%,物的不安全狀態為主要原因的只占10%。由此看出,人的不安全行為造成的事故遠高于物的不安全狀態造成的事故,并且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生產設備的質量和安全防護裝置的不斷提高和改進,由人的不安全行為造成的事故比例越來越高。因此,消除人的不安全行為是避免人身傷害事故發生的基本保證。
人的不安全行為包括管理者的不安全行為(尤其是現場管理者)和操作人員的不安全行為。管理者不安全行為主要表現在:現場檢查不細,對工作現場物的狀態和周圍環境未查清;制定安全措施不完善,存在漏洞;現場管理混亂,分工不明確等。操作人員的不安全行為主要表現在:習慣性違章,忽視安全;在沒有排除故障的情況下操作,沒有做好防護或提出警告;使用不安全的設備或不安全地使用設備;處于不安全的位置或不安全的操作姿勢等。事故學理論分析表明人的不安全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安全意識不強、技術知識和操作技能不足。
因此,強調并要做到“安全第一”,需通過提高員工安全意識和安全操作技能以改善其不安全行為,最終根本改變企業的安全生產狀態,提升安全績效。
【案例四】某公司8名員工協作安裝高鐵車輛底架電纜線槽。在將預布線工裝車(總長32米)向車輛底部推行時,工裝失衡,發生向左傾斜,其中兩名員工試圖阻止工裝傾倒,導致小腿被工裝底部的橫梁擠壓,一員工右腓骨骨折、右內踝骨折,另一員工左小腿腓骨骨折。經過分析,發現事故原因主要是工裝車設計存在缺陷,電纜線槽工裝下窄上寬、電纜線槽加電纜重心在上部、線槽與工裝車沒有固定鏈接、整個工裝車長約32米分段連接行走不穩,而且沒有設計防傾倒裝置。這是典型的工藝設計時沒有考慮本質安全問題。
本質安全,是指通過設計等手段使生產設備或生產系統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誤操作或發生故障的情況下也不會造成傷害或事故。具體包括失誤——安全(誤操作不會導致事故發生或自動阻止誤操作)、故障——安全功能(設備、工藝發生故障時還能暫時正常工作或自動轉變安全狀態)。這是“安全第一”的最佳表現,其實也是“預防為主”的具體體現。所以設計工程師、工藝工程師等首先不要強調操作員工應該“想安全、會安全、能安全”,而更應該強調他的工作是為員工提供安全可靠的設備、工裝、操作指導,以及安全的工作環境。
所以,筆者呼吁安全管理人應不斷把“本質安全”的理念傳達給每一位工程師,持續滲透到每一層級的管理人員、操作人員,力促管理層把“本質安全”揉進運營管理系統中,企業就會無限趨近于“安全第一”。
【案例五】某公司一名軌道起重機司機進行煤堆倒運作業時違反了吊臂仰角35o-75o的標準要求,在23o狀態下開始工作,至本人被擠在駕駛室身亡。
【案例六】某公司一名管道維修工在3米高處拆裝管道,違反高處作業標準要求未佩掛安全帶導致墜落顱骨骨折。
該兩個案例皆因不按照標準要求實施作業導致嚴重的后果,員工受到極大的傷害。當下,標準化作業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通用模式,即使未來進入工業4.0時代,標準化仍然應該是關鍵因素。安全生產標準化也不例外,已成為各大企業首先推崇的管理體系。安全直線責任、事故預防、隱患控制、安全檢查等這些樸素的生產安全管理思想,都已經通過各種途徑轉變為標準化理念。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現了“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強調安全生產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系統化和法制化,強化風險管理和過程控制,注重績效管理和持續改進。
因此,“安全第一”,就必須遵守法律法規,推行和實施安全生產標準化管理體系,并確保體系有效運行。
【案例七】2016年,筆者在瑞典參觀學習,陪同的專家每次開車經過右轉彎弧線路段內,盡管沒有任何車輛和行人經過,都要減速停車,左右觀察,3秒后再前行。后來了解到瑞典的交通法律有這樣的規定,這起到一個緩沖作用,實際上是一個安全確認。在那里已經形成了習慣,一停二看三通過。其實我們國家也有“寧停三分,不搶一秒”的規定等等,可我們在沒有警察時就隨意而行,好像遵守交通安全法規是為了警察。
其實這就是安全文化,是個人和組織的價值觀、態度、能力和行為方式的綜合產物。員工個人只要明白“注意安全是為了自己,而且一點都不麻煩,只需要養成習慣”。這就是安全文化的本質:就是人性化管理,安全第一。
但怎樣才能建立一流的安全文化?重要的是去做,而且要知道做什么?不是把安全文化停在口頭上和文件上,將職責委派給安全經理,依靠人的本能,以服從為目標,這不是最佳的。組織首先應建立起必要的安全管理系統和規章制度,各級管理層知道安全是自己的責任,并有監督、培訓、控制和目標,安全業績會大大提高,但要實現零事故目標,還缺乏良好的員工安全意識。組織還應有完善的管理系統,培養員工具備良好的安全意識,了解事故隱患,具備安全知識,熟悉作業風險,把安全作為自己的一部分。最后,組織自然能夠建立互助團隊管理,員工不但自己注意安全,還要幫助別人遵守安全,留心他人,把知識傳授給新加入的同事,實現經驗分享。這樣,安全文化氛圍就會自然形成,各種良好的安全理念也會互相滲透,培養成為一種社會公德,它最終的作用是文化的長久浸潤和積累,使組織管理層和全體員工形成“安全第一”的意識、“生命高于一切”的道德價值觀、遵紀守法的思維定勢、遵守規章制度的習慣方式和自覺行動。
本文試圖通過解讀“安全第一”,為廣大安全人和關注安全管理的組織提供一種思考方式,拋磚引玉,并進而建議企業組織應抓住機遇建設安全文化,使組織形成“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管理智慧、以人為本的安全責任意識、保障本質安全的科學眼光,從而促進公司持續、穩定、安全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