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君子”一語,廣見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詞賦予了道德的含義,自此,“君子”一詞有了德性。《周易·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書·虞書·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到底何為君子?地位居高之人?品德高尚之人?滿腹才學之人?是權勢?是才學?是德性還是尊稱?歷來被諸多人效仿與討論。近來,由湖南省話劇院創排的大型現實題材話劇《滄浪之水》在湘上演后,引發無數“君子”感言,結合孔子的君子之道以及小說和話劇《滄浪之水》中池大為的“君子之道”,筆者得出如下思考:
一、《滄浪之水》文學分析
小說《滄浪之水》是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閻真先生于2003年出版的一部官場小說,全書深刻透露出知識分子在現實社會與金錢權利面前的艱難抉擇,以及在官場黑幕前的毫無辦法,最終為社會所同化的悲劇。作者閻真先生以其犀利的刀筆和幽默的語言寫出了一個從君子到非君子再到君子的人生經歷,講述了一個有志青年在生活中面對困難奮發圖強的故事。自2003年出版以來,重版80余次,總銷量超過一百萬冊。這部講述了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培養的第一代研究生池大為的心路歷程的作品,被稱為是一部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心靈史,以其深刻的現實主義,震撼了無數讀者。2016年,話劇《滄浪之水》首次立項,2018年話劇《滄浪之水》面世,該劇展現改革開放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滌蕩。
二、池大為的人物形象分析
主人公池大為在金錢和權力面前經歷了心靈煎熬和靈魂拷問,轉型期社會對知識分子的傳統價值觀造成了巨大的沖擊。該劇緊扣主人公池大為在不同觀念沖擊下內心的斗爭,經歷圓滑與世故,守住了底線,守住了責任、良知與人格,劇本著力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揭示,追求質樸的同時以極具質感的舞臺風格來表現平凡的人和事,真實的反映時代社會,展現了人生的無奈、人在成長中經歷的陣痛以及產生蛻變的過程,展現了新一代知識分子,在金錢和權力面前經歷了心靈煎熬和靈魂拷問,最終回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家園,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逐步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從人的精神層面謳歌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與小說《滄浪之水》不同的是,主角池大為在金錢和權力面前經歷了心靈煎熬和靈魂拷問,最終回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家園。
三、從孔子的“君子之道”到“池大為”的君子之道
在孔子之前,“君子”主要是從政治角度立論,對“君子”一詞的具體說明,始于孔子。孔子對于君子的論述,不僅限于“君子”一詞,“士”“仁者”“賢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與“君子”相關。君子的人格理想包括“仁、義、禮、智、勇。”如果將這些論述都包括進來,《論語》一書,所論最多的,無疑是關于君子的論述。池大為到底是否能稱之為君子,從君子到非君子再到君子間這個人物經歷了什么樣的人生洗禮?我們不妨一起探討一番:
(一)初出茅廬,寧折不彎——君子
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君子有四不:其一就是“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也就是說如果是一個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會隨便,凡事他都會經過再三的考慮:這個行為會傷害到他人嗎?這件事情會對別人不利嗎?想清楚了,他才會有所行動,所以君子的行為必定合乎正道。
池大為畢業后帶著青春的夢想進入了衛生廳,一個剛畢業的研究生,雖經受了現代文明的熏陶,但他有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身無分文而心憂天下的人生態度,他的人格理想是中國傳統文人的那種寧折不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理想。職場上,他想履行自己作為醫務工作方面的職責,按照自己的信仰理念工作,可自己努力工作,正義直言卻屢受領導的責備與冷遇。當池大為看到血吸蟲病的調查報告有著很大的虛假成分時,敢于向黃主任提出,黃主任卻批評自己年輕過于激進,不理解情況。堅持原則卻備受指責,池大為疑慮重重,但依然仗義執言。若以君子論道,初出茅廬的池大為,當之無愧為一名“君子”。
(二)現實的妥協、精神的失落——非君子
孔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孔子不否認人有追求正當利益的權利,但孔子強調人對于利益的追求一定要符合正當性的要求。君子擔道行義,以張揚仁義為己任。并非什么驚天動地的偉業才能體現出一種人格精神,而是一種突破事功之后的人格精神,是一種人格修養的境界,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完善、完美的精神境界。
身有才學和抱負卻無處施展,面臨眾多不平卻無處訴說。在不斷遭受各種打擊下,池大為進行著精神的痛苦掙扎和裂變,不得已做出選擇。生存是硬道理,是歸宿,是一切。當他意識到這是一種潛在的征服而想反抗的時候,卻失去了反抗的理由。池大為的“好人”得不到“好報”,一個高級知識分子不屑于世俗的作法被人冷落、欺壓,促使池大為的人生堅守發生轉變,他漸漸明白與其守著那份清而不高的高貴,讓自己心底僅存的一點信仰把持著自己的思想,不如去追求那份虛擬的尊嚴與真實的利益。他無法堅持自己的理想和原則,并且通過自己的算計和聰明換來了成功。他隨波逐流、融入現實,最終選擇了放棄自己的精神追求,成為精神的失落者。在這個階段里,謂為非君子。
(三)回歸良知與人性——君子
雖然池大為已經放棄追尋自己的天命,但他仍舊相信世界上有種不可描述的聲音,不可解釋的力量,超越應驗的價值之源。無論怎樣,池大為在經歷五味心酸的人生百態,一波三折又險象環生的升遷之路后還是守住了自己的道德、良知和人性。雖曾被現實所迫,游離于屈服現實的邊緣,但他并沒有完全泯滅良知,知恩圖報,心頭始終未抹掉“家國天下”的擔當和責任。
君子也好,非君子也罷,與其說是人物價值取向標簽,不如說是人物涉世后人生態度的反饋。要做君子,首先要有志,有志成為君子,志于仁,然后才能弘毅,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決定了當代青年的人生信仰與目標。
參考文獻:
[1]韓星,韓秋宇.儒家“君子”概念英譯淺析——以理雅各、韋利英譯《論語》為例[J].外語學刊,2016 (01):94-97.
[2]黃光國.“道”與“君子”:儒家的自我修養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53 (03):166-176.
[3]梁國典.孔子的“君子”人格論[J].齊魯學刊,2008 (05):5-11.
[4]汪鳳炎,鄭紅.孔子界定“君子人格”與“小人人格”的十三條標準[J].道德與文明,2008 (04):46-51.
作者簡介:周洪波,1971年出生,湖南省長沙縣人,長沙縣文化館音樂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