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曉珍 陳波
摘要:在幾千年的中國思想史上,包含了極為豐富、具有歷史傳承價值的廉政思想,本文通過挖掘歷史上優秀的民本、慎獨等廉政思想,積極借鑒歷史啟示,創新廉政文化建設,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
關鍵詞:廉政思想;民本思想;慎獨思想
創新廉政文化建設,就要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優秀的廉政文化,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在幾千年的思想史上,包含了極為豐富、具有歷史傳承價值的廉政思想。
一、民為國本思想
民本思想自先秦已產生,和尚農、重農的社會心理結構是分不開的。農民安居樂業,“天下太平,朝野康寧”的盛世便有了保障。西周提出“敬德保民”,這里的“德”是處事得宜的意思,包括敬天、孝祖、保民。春秋戰國時期,民本思想漸趨盛大。孔子提出“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他所倡導的德政,以“裕民”為前提,希望統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孟子對民本思想作了系統發揮,“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孟子·盡心下》)提出了“民為國本”和“政得其民”的思想。
在政治實踐中,民本思想要求關注民生。關注民生,就要知道民意,順應民心。老子認為,統治者必須順應民意,“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先秦時代,管仲已經意識到,政權要穩定長久,就必須推行順乎民心的政策。當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了解“民心”在想什么。老百姓有什么困難、什么需求,“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漢·王充《論衡》)。這句話啟示為政者要走出廟堂,到草野和江湖中去觀察、聽取意見。
二、慎獨思想
慎獨思想早見于先秦的《禮記·中庸》。“慎獨”的內涵在“慎”與“獨”二字之中,又超出“慎”與“獨”二字之外。“慎獨”聯言,就具有了中國人所獨有的豐富意蘊與人生智慧。一為律己。此為于大群中求修身之道。強調一己之言行合于社會要求,合于人倫大道的要求,不管在有人監督還是無人監督的情況下都能以社會的道德要求約束自己。二為真己。此為于人性中求修身之道。人性本善,但因生而有欲,欲長而善消,人漸失其性,久而不知。故孟子言“求學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三為完己。此為于個性中求修身之道。人雖同此一大群,但其個性則千差萬別,各有所思、所想、所慮、所言、所行、所求、所得、所失。但其所本則一,即本于人性,本于人群大道,所以個體人性的充足完善,就是人倫大道的完成與實現。四為超己。此為于崇高中求修身之道。人之為人,所以最為天下貴者,在其具有萬物所沒有的超越性。人總是不甘于為存在而存在,總要尋找一種意義,追尋一種價值。
當前,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世俗中,人人面臨著“欲望”的考驗。多少人在這種考驗面前不能謹守道德之心,落個“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下場。如何將“欲”自覺地、理智地控制在道德規范和法度要求允許的范圍之內,當個“表里如一”的真君子,這就需要有高度的道德修養,需要“慎獨”。時代的新發展、黨和國家建設的新形勢,賦予了“慎獨”新的內涵,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對慎獨的現實意義和重要作用作了更通俗的解釋。“三嚴三實”中,慎獨作為嚴以律己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成為了黨員干部必須遵守的準則。
如何謹守“為政之德”呢?第一,時時自省,常洗心靈“塵埃”。要擁有一份主動認識自身的自省意識。要經常檢點自己的行為和言語,及時作出調整和約束,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自己犯錯誤,提高自己的修養,達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第二,謙遜低調,常記為民宗旨。“低調做人,高調做事,低調做人,會一次比一次穩重;高調做事,會一次比一次優秀”。“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全體黨員干部應該認真領會,始終做到牢記宗旨,不忘實心。第三,常懷敬畏之心,敬畏權力。權力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為民造福,用得不好,則會禍民造孽。要自覺加強黨性修養和黨性鍛煉,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純潔性和先進性。帶頭守紀律講規矩,帶頭依法辦事,帶頭接受監督,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官。
創建廉政文化建設意義重大,途徑廣泛,只要堅定文化自信,積極借鑒歷史智慧,不斷開拓進取,黨風廉政建設就會取得全面性突破。
參考文獻:
[1]李同果.習近平新時代黨風廉政建設思想論析[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8,20 (04):40-44.
[2]綜合.中國古代的廉政思想文化[J].人才資源開發,2018 (13):85-86.
作者簡介:肖曉珍,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文學院副院長。此文章為2018年度陜西省紀檢監察一般研究課題階段性成果,立項號為2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