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畫是我國特有的傳統工藝,起源于鼻煙壺。內畫是通過一支特制的細筆伸進玻璃、水晶等容器的內壁上進行作畫。在日益發展的今天,內畫這一技藝,為了適應發展潮流,從樣式上也發生了許多變化,不再是單一的高雅的鼻煙壺,而是讓更多尋常的作品融入大眾的生活中,不失其內畫高雅的藝術特點,也不再是單單只能把玩的物件。
關鍵詞:現代內畫;鼻煙壺;內畫鼻煙壺;收藏
一說起內畫,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鼻煙壺。這不難理解,內畫起源于鼻煙壺,鼻煙壺歷史悠久,自明末清初,便已盛行流傳開來。
鼻煙壺是裝鼻煙的容器,小可手握,便于攜帶。鼻煙是一種煙草,從西洋傳入中國,將各種中草藥材研制成粉末,吸聞后有提神醒腦、明目避疫的功效。它出身高貴,是王宮大臣彰顯身份之物。據傳在和珅府中抄家時,便搜出了3000多只鼻煙壺。因其材質多種多樣,如:瓷器、玉石、瑪瑙、象牙、琥珀等,再加上藝人精巧的技藝及雕工等汲取多種工藝的優點,形成了一件件精美留世的藏品。
鼻煙壺不僅僅有裝鼻煙的實用性,還有送禮饋贈、身份象征等功能,因為它小巧精致、宜于把玩、做工精美,一直受到中西方博物館和收藏界的青睞,也成為了我國近代文物的重要項目之一。早在1968年在美國就成立了專注于鼻煙壺收藏、研究的協會-“美國中國鼻煙壺協會”,在1974年決定建立國際身份,并更名為“國際中國鼻煙壺協會”。吸收世界各地的鼻煙壺愛好者,并經常舉辦國家化會員大會與鼻煙壺展覽。這些舉動無疑都證明著鼻煙壺不僅在古代乃至現代的重要收藏價值。
后漸漸有了內畫鼻煙壺,內畫鼻煙壺發源于京城,明末清初時更出現了家喻戶曉的“內畫四大名旦”,登堂入室風格的馬少宣、雅俗共賞風格的葉仲三、陽春白雪風格的周樂元、文武雙全風格的烏長安。據專家考證,現存最早的內畫鼻煙壺繪畫于1816年,這位畫家叫甘桓文,他將石英砂和水裝入壺內搖晃,把內壁打磨成磨砂,使顏料容易附著上去,再用彎竹簽筆蘸上顏色,在內壁上反向作畫。雖內畫鼻煙壺進入歷史舞臺只有二百多年,但發展至今,已經成為收藏門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件作品更是因其題材以及材質和畫師的等級(省大師、國大師)價格更是從幾萬到幾百萬不等,更是經常在各大拍賣會上展現。鼻煙壺或許分老新,但內畫鼻煙壺因其獨特的技藝,素有“鬼斧神工”之譽,新內畫鼻煙壺的價值卻早已超過了老作品的價值。內畫也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內畫行業日益發展壯大、成熟,作品也從內畫鼻煙壺漸漸有了其他的樣式,鼻煙壺已沒有了它的實用性,被現代人們接受的也越來越少了,雖內畫起源于鼻煙壺,但在現代內畫鼻煙壺卻只是內畫中很少的一部分,為了能讓內畫讓更多的人接受,進入更多的尋常百姓家,匠人們不斷專研、實驗、分析,開拓出來了更多的種類,其中有:內畫香水瓶、手鏈、耳墜、項鏈、筆筒、屏風、水晶球、水杯、掛式、鑰匙扣、首飾盒、酒瓶、毛筆等等。這些內畫作品的開發,迎來了更多年輕人的喜歡,內畫鼻煙壺被收藏家寵愛,而這些衍生的內畫品種當代的年輕人卻對它情有獨鐘。
這些內畫的衍生品并沒有改變內畫傳統的技法,比如內畫水杯,人們可能會不覺得想問:內畫水杯它能喝水嗎?在這里回答大家能!那內畫水杯是怎樣做到既可以保持它的實用性又可以不改變內畫的傳統技法呢?經過藝人的不斷探索和實驗,最終采用在雙層玻璃杯的外層的內側局部進行噴砂處理,進而來繪畫,使之不改變內畫技藝的本性;在經過杯廠處理,內部套上第二層保溫隔斷層,使水和內畫可以隔斷開。這樣一件精美的內畫水杯便可以實用了,水杯不僅僅是簡單的喝水的容器,更賦予了藝術的獨特魅力;又比如內畫手鏈,它首先通過藝人用水晶磨制出圓珠,在把內部掏空,再進行磨砂處理,這樣就可以在內壁上繪畫了,在通過藝人的一雙巧手,把繪畫好的珠子穿在繩子上或者搭配上其他的珠子,編成各種好看的樣式做成手鏈。內畫手鏈現在深受小孩子以及年輕人的喜愛,無論去哪都可以戴著,見到好友還可以給他們講解這顆小珠子的獨特制作工藝;內畫毛筆。更是把筆桿改良,把以往竹質、木質筆桿,改為水晶筆桿,同樣內壁經過磨砂處理,進行繪畫,再安裝上筆尖,這樣的一支內畫毛筆就完成了。
綜上所述,我為當代內畫的發展總結了以下四點:
一、載體的創新:在當今工藝品實用化,實用品藝術化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將傳統內畫鼻煙壺與現代工藝結合而產生的各類多種多樣實用性新產品都是這方面的典范。內畫的載體不能僅僅局限于鼻煙壺,拓寬思路,開拓創新,讓內畫這一我國獨特的技藝也能走進大眾的視線里。
二、制作工藝的創新:當代經濟社會為內畫藝術提供了相當大的市場空間,其市場需求也在不斷的加大。制作工具從早前的竹簽筆到現在的金屬桿勾筆,技藝上從純手工到照相技術的引進,都是內畫在適應當代市場的需求中而不斷改變并發展壯大。
三、題材創新:內畫載體和制作工藝的創新為題材的創新而奠定了基礎。不僅可以臨摹古人的經典畫作,如運用工筆或是寫意手法的山水、人物、花卉、昆蟲、動物之外,還可以借鑒西方油畫,融入西洋的寫實風格,不用墨勾勒采用明暗過渡和投影的手法。使得內畫更加與國際接軌,被時代和國際所接受,也更增加了市場與收藏價值。
四、人才培養創新:舊時采用收徒的方法來授藝,這樣導致了大部分的人不能接觸到,在重視傳統文化的當下,通過走進校園讓更多的孩子們了解到內畫藝術,并培養其興趣,加大內畫藝術的人才隊伍,并為內畫注入了新的活力。
傳統技藝為適應當代發展,必然面臨著創新,但在創新中不缺失它的本真,又能適應發展的潮流,內畫應該算是做到了吧。
參考文獻:
[1]內畫鼻煙壺藝術的發展及其鑒賞[J].田寶川.褚艷.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03).
[2]中國傳統鼻煙壺[M].人民美術出版社.潘嘉來,2009.
[3]中國民間內畫技法[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王習三.2008.
作者簡介:沈紅妹(1991.5)女,漢,河北,安徽松石內畫藝術院副院長,研究方向為內畫鼻煙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