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會
摘要:有效問題既是能夠達到預期目的,有效果的問題。數學教學離不開問題,問題的解決是數學教學的主要目的。教師有目的地創設有效問題,引導學生圍繞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從而使學生獲得數學基本知識和技能,提高數學認知。
關鍵詞:有效問題;引領教學
數學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在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夠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思想碰撞出火花,讓學生有親身情感的體驗,有獲得成功的成就感。數學教師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在數學教學中應該為學生設計有效的問題,組織引領學生學習、研究數學,提高學生數學素養。
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趣味性的問題,引領數學教學。
隨著年齡階段的變化,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呈現著不同年齡的特點,比如說低年級的學生對色彩、聲音、影像等有著強烈的吸引力。我在教學中就利用圖片、小棒等實物做直觀展示。利用故事、游戲設計學習情境。組織表演,讓學生親身體驗,引導學生學習。例如,在一年級《錢的認識》一課,我就設計了這樣的情境:我是商店的售貨員,小學生是顧客,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紙幣到商店買文具。首先我讓學生數一數自己手里有多少錢,在提示學生每件文具的價錢,讓學生想一想:自己想買什么文具,買幾件,錢夠不夠,要不要找錢,找回多少錢。讓學生頭腦形成思考。開始模擬購物了,小學生高興極了,一個個認認真真的思考著,在購買的過程中,小顧客不但自己計算著,有的同學還會幫助小顧客一起計算。在模擬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認識了錢,還能夠進行簡單的加減計算,提高了學生實踐能力,同時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高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邏輯思考能力。則對數學的內涵魅力感興趣。根據他們這一年齡特點,我經常會設計一些探究性的問題,讓他們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講《求平均數》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測量小組每名同學的身高,找出中位數、和眾數,并求出小組同學的平均身高,單位為米,保留兩位小數。分工合理,尋找最快最佳方法。同學們分工合作,量身高的量身高、記錄的記錄、計算的計算、匯報的匯報。量的最快一組是把米尺固定在了墻上,同學一個一個靠在墻上量身高。另一個組在計算上找到了竅門(1+3+6+2+3+3)÷6=3厘米=0.03米,1.1米+0.03米=1.13米。通過學生有效合作,學生不僅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和技能,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數學思維方法目標也有效達成。
無論哪一年齡階段的學生探究數學問題,都是讓他們成功體驗學習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情感的到滿足,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成為學習的強大動力
二、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啟發性的問題,引領數學教學。
數學教學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進行心理活動的過程;數學學習是學生認知的過程,也是師生進行情感交流、意志磨礪、個性心理形成的過程。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學生喜歡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活潑、幽默充滿激情的教師能夠調動學生學習高漲的情緒,只有在良好的高漲情緒狀態下,學習效果才會更好。因此,我在教學中提出的問題不用設問讓學生選擇答案。也不會用反問,給學生肯定的答案。而經常會用一些疑問性問題活躍課堂氣氛,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交流總結。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一課時,我提出:三角形的面積為什么是底乘高的一半,猜一猜,三角形和長方形、平行四邊形又有什么關系?如何去驗證?這樣的疑問學生會更感興趣,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會更強。
三、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設計挑戰性的問題,引領數學教學。
教材內容是教學的抓手,教學可以有效利用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學習,但不一定一律照搬,教師可以靈活運用、選取、補充有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研究學習,使教學環節更合理、教學內容更充實,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例如在教學《8和9的認識》一課,認識單數和雙數對于低年級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挑戰性,于是我讓小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8個○和9個△擺自己喜歡的圖形。說一說自己怎么擺的。一名同學擺了一個人,用4個○擺成左腿,用4個○擺成右腿。于是我提問:能擺成左右一樣多的數,你還學過哪些?讓學生認識2、4、6、8、10……雙數。問:9和8一樣嗎?向9一樣的數還有哪些?讓學生認識1、3、5、7、9……單數。這樣的挑戰性問題具有靈活、創新性,引入到教學中來,讓學生的思維活躍,獨立研究問題能力提高。
四、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思考性的問題,引領數學教學。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現實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問題是現實生活數學化的結果。有意義的學習一定要把數學內容放在真實的且有興趣的情境中,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問題的自然語言逐步抽象到形成的數學問題?!痹诮虒W中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是將枯燥和抽象的數學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具體有趣的學習情境中,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感悟的學習的內容。例如:在教學長度單位一課,在學生認識米、分米、厘米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拿著米尺,尺子等工具測量教室內、外的物體長度,10分鐘后回來匯報。學生不僅對米、分米、厘米有了具體、深刻的認識,具體的物體長度能夠用合適的單位,而且培養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合作能力,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過,動手嘗試過才能更容易掌握,才能發現知識的實質,不僅讓學生學到了數學知識,更學到了如何去用知識解決問題。
數學學習離不開問題的研究,創設有效問題,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能動性,積極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獲取新知,培養學生樂于實踐、勇于創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貴州黔南楊昌萍。
[2]小學數學課堂中“挑戰性”問題的現狀與對策的思考。江蘇省沐陽趙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