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
習近平主席多次提出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古詩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在“國學熱”的社會背景下,日益受到學界的關注。而在新課改和傳統文化受到重視的背景下,教材中古詩文的研究也越來越重要,是當前學術界熱點問題。對教材中古詩文的研究離不開對課程標準的研究。因為
2006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了“教科書根據國家教育方針和課程標準編寫,內容力求精簡,精選必備的知識、基本技能,經濟實用,保證質量。”這一規定是從法律的角度詮釋了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的關系。
大陸和臺灣的語文課程標準(課綱)都反映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大陸的《課標》在前言中就提到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增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雖然都有重視,但大陸和臺灣在課標(課綱)中涉及古詩的教學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本研究選取的是大陸于2011年頒布《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大陸《課標》)和臺灣于2011年出版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以下簡稱臺灣《課綱》)。
一、課程基本理念比較分析
課程基本理念是整個課程標準(課綱)的“魂”。
大陸的《課標》中,課程理念第一項“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中提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第二項“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中提到: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從這一課程理念中,我們可以很好的看出小學階段學習古詩的重要原因。
臺灣《課綱》的課程理念則為條列形式,共包含四條:
1.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靈活應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以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作等基本能力,并能使用語文,充分表情達意、陶冶性情、啟發心智,解決問題。
2.培養學生有效應用國語文,從事思考、理解、推理、協調、討論、欣賞、創作,以融入生活經驗,擴展多元視野,面對國際思潮。
3.激發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提升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以體認本國文化精髓。
4.引導學生學習利用工具書,結合資訊網路,藉以增進語文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通過羅列條目,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課綱》第三條“體認本國文化精髓”,這是與傳統文化相呼應的。
二、課程目標與內容比較分析
課程目標是指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它是確定教學目標、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基礎。
大陸《課標》中有關傳統文化和古詩教學的內容涉及的很多,總目標與內容中有兩條:第二條,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第七條,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
學段目標與內容中,三個學段都有對古詩教學的要求。第一學段(1~2年級)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二學段(3~4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三學(5~6年級)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收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
臺灣《課綱》中的總體要求簡明扼要地提到“透過語文學習體認本國及外國之文化習俗。至于在分學段目標中,關于古詩教學的內容都出現在第三學段,有下面這兩點:
5-3-1-1熟習活用生字語詞的形音義,并能分辨語體文及文言文中詞語的差別。
5-3-4-1能認識不同的文類(如: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
通過比較大陸和臺灣的小學語文的課程目標可以看出,兩岸都很重視古詩教學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作用,不論是總目標還是學段目標中都有對古詩教學的要求。但是另一方面,二者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具體差異如下:
(一)大陸《課標》中,古詩教學從第一學段為起始點,第一學段注重誦讀,第二學段在誦讀的基礎上強調體悟,第三學段在前兩學段基礎上注重分析,是一個由易到難的過程。而臺灣《課綱》中則要求從第三學段開始古詩教學,明確表示“第三階段漸次融入文言文,第四階段逐年調整文言文所占比率”。
(二)《課標》中,關于古詩教學要求的比較細致。不僅總目標有要求,而且各個學段都有具體的要求,并且還在附錄中還具體推薦了優秀詩文背誦篇目75篇。《課綱》中則沒有相關要求。
(三)注重要求的內容不同。《課標》中更注重的是積累和背誦,總目標提出背誦優秀詩文240篇。而《課綱》中則更強調的是文言文與語體文的差異,“能分辨語體文及文言文中詞語的差別”。
此外,大陸《課標》的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的“教學建議”中提到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豐富積累,增強體驗,培養語感。在“評價建議”中提到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考察學生的記誦積累,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而臺灣的《課綱》則沒有類似于這方面的提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Z].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臺灣“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Z].http://www.edu.tw.
[3]秦美玉.兩岸小學語文教材古詩編寫體例比較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4]金磊.新世紀臺灣小學國語教材(翰林版)研究——以二零零六版本為例[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