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拂曉
摘要:近些年農村養老問題日趨嚴峻,探索一種適合我國農村的養老模式刻不容緩。互助式養老模式作為新興養老方式對解決我國農村養老問題具有重大影響,是我國農村養老模式的現實選擇。本文通過對三省市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探索,總結該模式的特點,發現該模式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分析原因,多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農村;老齡化;互助式養老
一、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各地區的探索及特點總結
(一)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的各地區探索
1、河北省平鄉縣、肥鄉縣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
河北省是我國率先實行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的省份之一。河北省的平鄉縣和肥鄉縣對于該模式的建立和推廣尤為突出。2008年,肥鄉縣前屯村建立了第一個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互助幸福院”。互助幸福院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由村級單位主辦,群眾參與、自助互助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
第一,組織方式。河北省民政廳下發文件《河北省民政廳關于大力推進農村社會養老“幸福工程”的意見》,由政府主導在全省范圍內推廣該模式。
第二,參與對象。村莊60歲以上的留守老人、殘疾老人、孤寡老人等自愿參與的老人。這些老人申請,經村委研究后同意后即可入住。
第三,幸福院的場所選擇。河北省平鄉縣、肥鄉縣的幸福院主要是利用村莊中舊的閑置的校舍、廠房、民房等資源進行改造的,合理利用了村莊資源。
第四,基本日常生活供應。水、電、氣、暖等有幸福院承擔,柴米油鹽等生活用品有老人或其子女承擔,老人們自己做飯,互幫互助,幸福院不設專職的管理和服務人員,忙不過來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可以請家里人過來照料。
第五,基礎設施,幸福院的基礎設施有政府購買或者是社會組織的捐贈或者是村集體出資購買,包括娛樂設施和健身設施。
2、四川省崇州市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
與河北省不同,四川省并未在全省范圍內推廣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而是選取幾個地區作為試點。試點地區是選擇那些經濟條件相對較好,老年人口較多并且居住比較集中的自然村莊或社區。四川省崇州市的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是由村級單位主導建立的,從選址選房、運營方式、服務對象等內容都是有村莊做決定的,政府只是輔助作用,只是提供一些相應的資金支持,政府發揮的作用很少。因此,互助式養老模式更加自主但相對來說規范性不如河北省“幸福院”高。日常管理和服務是由社會化的企業來承擔的,服務不僅注重物質方面而且更加關注精神和心理方面,服務的水平和質量比較高。
3、山東省濱州市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
山東省濱州市采取的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基本與河北省相似。一是政府占主導地位,濱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本市“農村”幸福養老院的建設,并專門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村幸福院建設的實施意見》,濱州市幸福院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補助。二是幸福院的場所是在村莊中選址新建設的房屋,資金由市、鄉、縣三級政府投入。三是日常生活用品采取自給方式,飲食起居體現互幫互助集體生活原則,由年紀較小的院民,在自身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照顧那些年紀較大的生活不能自理的院民。
二、我國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特點總結
(一)模式共同點
從各個地區的實踐探索經驗中,我們不難發現,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有著許多共同的特點,簡單清晰地概括為:
第一,村級主辦,政社支持;
第二,自我保障,自助互助;
第三,因地制宜,資源巧用;
第四,自我運營,自我決策。
(二)模式差異
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在整體機制上基本相同,但由于地域差異該模式也有不同之處。通過對以上三個省份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的案例分析,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以主體主導地位的不同為劃分依據,可以分為兩類:
1、政府主導,村級為輔
這種模式較為突出的是河北省和山東省濱州市的幸福院互助養老模式。該互助養老模式不管是籌措建立還是日常運營都是政府相關部門主導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的財政撥款,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是由政府投資的,幸福院領導管理機構也是以政府為主體的。這種模式的服務 人員一般是院民和村莊其他閑散人員,服務以老人之間互助為主,服務水平偏低。
2、村級主辦,政府支持
這種模式以四川省崇州市為典型,運營機制多為:村級主辦+養老互助協會主導+政府扶持+老年人互助。互助養老院的資金主要來源于村莊集體和社會組織,各種規章制度的制定以及日常運營都是由村莊自己決定的,管理人員主要是養老互助協會和社會組織人員,養老服務一般有社會企業來承擔,采取專業服務與志愿服務相結合的形式,服務質量較高。
三、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出現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問題表現
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在實際運行中并非盡順人意,由于資金不足、體制機制不健全、政府支持不夠等方面的原因,這使得農村互助式養老還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
1、起步慢,發展水平低
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適應了當前我國農村面臨的養老問題,是緩解農村養老壓力的一種可行性選擇。但就目前來看,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在實踐中發揮的作用很有限,主要是起步慢問題。當前,互助式養老模式只是在我國個別省市做試點,并未全面推行。由于受各方面的條件的限制,互助式養老模式在地方上推行的特別慢,進程緩慢。
就目前來看,農村互助式養老發展水平還比較低。第一,基礎設施不完善,比如一些地方互助養老院房屋破舊存在安全隱患,沒有暖氣、空調等用品,沒有娛樂設施或是健身設施,老年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低。第二,醫療保健水平低。農村老人大多數無定期體檢意識,老人們只有在生病時才去診所或醫院看病,很少有互助養老院為老人提供醫療方面的服務,醫療保健僅僅停留在生理方面,對于老人們的心理保健不夠。
2、互助可持續性差
農村互助式養老最大的特點就是體現在“互助”上,由低齡的老人照顧高齡的老人,由生活等夠自理的老人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當照料他人的老人年齡增長或行動不便時,再由其他較低年齡和生活能夠自理的老人照料,如此循環。但是當前,互助式養老模式運行比較好的地區主要是靠老人們的道德意識,覺悟能力,而在一些地區老人們受傳統養老觀念的影響,不愿意幫助其他老人,或者是照料他人的老人年老時得不到其他低齡老人的照料,致使互助養老模式的互助可持續性差,不能循環下去。
3、缺乏資金和服務指導
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一般是民間機構主導,老人自愿參與的方式聚在一起,互助養老院的運行的經費主要來源于老人子女的繳納以及社會組織的捐贈,因此農村互助養老院并無固定的資金來源,而老人的基本生活、服務人員的工資,養老院設備維修等都要資金來支持。資金的缺乏可能會使互助式養老模式后備資金匱乏,沒有持續發展的動力,吸引不到合適的人員,甚至可等會出現機構停運等不良結果。
互助養老院的服務人員基本上是生活等夠自理的老人或者村里的其他閑散人員,他們沒有經過正規系統的培訓,在照料老人方面有很多不足之處。一是服務形式單一,互助養老院的服務人員一般只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而對老人的精神方面的關懷較為缺乏。二是服務質量得不到保障,互助養老院的服務人員不僅匱乏而且服務水平較低,對老人的照料比較粗糙。這種粗放式的護理會使老人產生失望感,同時降低互助式養老模式的社會認可度,不利于該模式的可持續發展。
(二)原因分析
1、機構不健全
一是沒有統一的領導機構,互助養老院的管理人員多是一些生活等夠自理的老人,或者是互助養老院之外的其他社會人士,管理人員具有臨時性和不確定性,這不利于互助工作的開展。二是沒有正規的居住場所,目前一些地區的互助養老院是在村莊舊屋舍、廢棄學校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條件比較簡陋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三是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我國目前尚未有明確的法律或規章來規范農村互助式養老服務。這些體制機制的不健全造成了農村互助式養老起步比較慢,推廣不開,發展水平也比較低,基礎設施和醫療服務跟不上。
2、互助意識不足
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互助”可持續性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老人們的互助意識不足。傳統上,老人們在家受子女們的照顧或是照料自己的兒孫們,而在互助養老院老人們需照顧跟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其他老人,這完全是靠老人們的自我約束和奉獻精神。但是人都是有惰性的,再加上沒有相應的激勵措施和規范的監督機制,老人很容易失去互助的動力,這樣一來互助服務便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可持續性差。
3、政府部門支持不夠
目前,我國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數互助養老院都是民間機構主導的,政府的參與比較少。沒有政府資金的支持,單靠民間資金,互助養老模式很難持續運行下去。二是沒有政府的支持,農村互助養老院互助服務得不到正規的指導,服務的形式、水平及質量都得不到保障,沒有政府相關部門的橋梁作用,信息閉塞的村莊也很難得到社工及志愿者的幫助。
四、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政策建議
(一)完善機構建設
第一,規范領導機構,可以組建一支有政府人員,社會組織人員、互助養老院有威望的老人以及村莊社會精英共同參與的領導機制。第二,在地方政府及社會組織的支持下建立農村互助養老的院,除基本的生活設施外,還應有娛樂設施和健身設施,比如電視、棋牌室、圖書室、體育器材等,以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增強老年人體質。
(二)提高互助意識
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的持續運行需要老人互助意識的提高。提高老人的互助意識一是可以采取教育說服等道德方面的措施,使老人們不會失去互助的動力。二是要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形成規范,使老人們相信“互助”是一種循環模式,自己將來也會受到其他老人的幫助。三是通過一些老人們可以力所能及的活動來增進老人們之間的感情,比如開墾一片菜園或者老人們茶余飯后做一些手工藝品等,這樣在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又帶來經濟價值的同時無形中也增進了老人之間的情感交流。
(三)發揮政府作用
1、政府投資,全方位多渠道籌措資金
政府應加大對互助養老服務的投入,使老年人能夠更多更好的享受政府購買帶來的服務。各級政府應該將互助養老支出列入每年的財政計劃中,加強對該模式的支持力度。此外,政府應主導建立一個以子女供養或個人負擔為主,社會捐贈、政府支持為輔的完善的資金籌措體系,保證互助養老院的持續發展。有子女的老人子女需要定期為老人支付養老服務費,沒有子女的老人可以以土地、低保等方式來個人負擔。社會組織不僅可以捐款而且還可以捐贈一些基礎設施。有集體收入的村莊要拿一部分資金用于該模式的持續發展上,為該模式提供最基層的資金保障。
2、引入對服務人員的定期培訓機制
政府要發揮作用,對互助養老院的服務人員進行定期培訓。首先是對互助養老機構的服務人員進行培訓,提升她們的服務技能和服務水平。其次是對互助養老院中生活能夠自理的老人進行培訓,使她們在照顧好自身生活的同時也能通過互助幫助其他老人,這種幫助主要是精神上的幫助。最后是引入一批具有專業水平和教育背景的社會工作者來指導互助養老服務,同時積極鼓勵志愿者參與到農村互助式養老服務模式中,發揮自愿者的專長,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
結語
當前,在我國農村老齡化日趨嚴峻,村莊日益“空心化”,留守老人愈來愈多,傳統的養老方式越來越不能滿足養老需要。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農村養老的現實選擇。該模式緩解了農村養老的壓力,使青年勞動力的養老壓力減輕。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的出現對于農村的社會穩定、小康社會的建設以及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都有著重大的影響和意義。
參考文獻:
[1]趙志強.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的發展困境與策略[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0 (1).
[2]祁 麟、李 紅、竇孟朔.農村新型互助養老模式探析——以河北省平鄉縣幸福院為例[J].邢臺學院學報,2014,29 (1).
[3]何斌.濱州市農村互助養老問題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15.
[4]楊靜慧.互助式養老:我國農村養老模式的現實選擇[J].蘭州學刊,2014 (2).
[5]陳雁.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研究—以河北省肥鄉縣互助幸福院為例[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14.
[6]夷志彬課題組.四川崇州市農村“互助養老”模式實踐與探索[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