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健
摘要:中國在70年代末選擇了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要在一個較短的歷史時期完成由農村、農業社會向城市、工業社會和現代化社會的轉型。從20世紀末至今,是中國在實現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二步戰略目標后,進而向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推進,中國的人口和就業狀況、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將會發生變化,這不僅是中國而且是世界都非常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轉型;經濟;教育;社會保障
一、中國經濟發展
到2020年這個中間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雖然面臨許矛盾和困難,但只要不出現戰略上的重大失誤,這些矛盾和困難是可以逐步得到克服的。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到到2020年能夠建立起運行更加良好、更加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同時,全球化與和平競爭的國際關系趨勢為中國提供穩定的外部環境和外部資源,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將能取得持續的快速增長,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排序進一步靠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仍將處于世界第2位,而人均收入水平將由中高等收入國家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同時,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將進一步優化和升級,居民消費接近富裕的水平,中國經濟將進一步走向全球化和國際化,成為對世界經濟具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前列。
從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和中國對外經濟的發展趨勢分析,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的高速增長趨勢將會有所減緩,對外需求經歷了高速增長之后,有增速下降的趨勢。隨著內需進一步成長為主要因素,未來不可避免地要對需求結構進行適當調整,深入挖掘國內市場的潛力。但要保持對經濟增長的必要的支持,也不能忽視外需的重要性,需對外貿發展和利用外資戰略作出相應的調整,重點是發揮動態的比較優勢,提高國際競爭能力。
二、中國教育的困境與前景
一個國家的教育必然要受到國際國內環境、社會經濟體制、科技發展、人口狀況及教育自身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影響和制約。研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趨勢,對教育發展的宏觀環境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是教育發展前景預測和制定教育發展戰略的基本依據。
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轉移到依靠科學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教育在實現這個轉變中擔負著舉足輕重的任務。教育只有實現自身發展方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實現適度超前發展,才能全面適應新時期現代化的新要求。在40年的經濟體制改革過程探索中,教育體制改革相對滯后。為了使教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運行相適應,必須對傳統教育體制進行徹底的綜合性改革。
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是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這個現代化目標包含著社會全面進步的內涵,既包括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結構、生活質量等物質層面的目標,也包括社會組織管理的現代化以及社會心理、思想觀念等制度層面和思想文化層面的目標。21世紀的中國教育不僅要為經濟現代化做出應有的貢獻,同時要為社會全面進步做出特殊貢獻,培養出具有現代思想觀念、現代化素質的人才去建設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這就要求教育在為現代化服務的過程中要更先一步實現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手段、教育方式的現代化,在加強科學教育、專業教育的同時,更要注重人文教育、素質教育。將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結合,滲透于科學教育之中,形成具有人文理想的科學教育和科學精神的人文教育。既教學生做事,也要教學生做人,使人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三、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平穩運營
中國社會保障事業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覆蓋所有市場主體的社會保障安全網,在保障社會成員基本生活的前提下,確保經濟的正常運行,從而確保社會穩定。建立國家、企業、個人三方合理負擔費用和具有法律效力的社會保障制度,克服傳統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在缺陷,矯正社會保障的異化傾向,使社會保障事業能夠適應發展變化中的中國現實社會,并沿著體系規范、水平較高、充分社會化以及多層次發展的道路實現自我良性發展。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應該逐步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在體系建設目標方面,新型的社會保障體系應當符合社會成員的群體需求以及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規律并符合中國國情,從傳統模式下的板塊狀、封閉式和奇特的混合結構變為融合式、開放式、關系清晰、結構合理的完整體系;在保障目標方面,社會保障應當以不斷改善和提高社會成員的生活質量為目標;在實施方式方面,社會保障事業應當完全社會化。即根據不同保障類型覆蓋全部或部分社會成員;在服務水平結構方面,社會保障應當實現多層次化。即根據社會成員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生活水平,實現社會保障水平結構的多層次化,以便滿足不同層次的社會成員對社會保障的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
同時未來社會保險行業----大部分社會保險項目已經建立起由政府、企業和勞動者個人共同承擔經濟責任的保障體系;在養老、醫療保險等項目上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并統一基本制度、管理體制和技術規范,構筑強制性、補充性、儲蓄性三個層次的社會保險體系;均衡和減輕企業負擔,為國有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條件。
結論:
對今后數年我國社會的轉型作一番良好展望,是根據當今時代背景做出的有規律的預判。近年來世界的變化,進一步說明時代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恐怖主義與分裂主義仍然存在,而且事態仍在發展,說明和平與發展僅是世界一切人民和國家的愿望,尚未成為穩定的有保證的時代特征。未來對于世界,對于我們中國都是非常重要的,誰也不敢說能夠準確地預測它的發展,但也決不是不可知,而是有規律可循。對今天的發展趨勢進行研究,可以指明未來的發展方向,而科學研究成果也總是取得不斷更新的。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沈遠新:《中國轉型期的政治治理——若干問題與趨勢》[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版
[4]王滬寧:《發展中的中國政治學》[J],瞭望周刊,1994年第20期
[5]李昌平、董磊明主編:《稅費改革背景下的鄉鎮體制研究》[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