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寧
【摘 要】“共享經濟”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正在席卷中國,對各行業都帶來了較大影響,同樣也給旅游業帶來機遇和挑戰。運用好共享經濟的浪潮,能夠保障旅游業在經濟發展中,及時地按照全域旅游建設要求進行轉變。鑒于此,論文針對共享經濟視角下全域旅游的發展形勢和面臨問題進行探討研究,并提出了對策建議,以期能夠為全域旅游的規劃建設提供參考。
【Abstract】 As a new thing, "sharing economy"is sweeping across China, and has brought great influence on all industries, as well a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tourism industry. Making good use of the tide of sharing economy can guarantee the tourism industry to change in tim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universal tourism construc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universal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haring economy,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al tourism.
【關鍵詞】 共享經濟;全域旅游;挑戰;對策
【Keywords】 sharing economy; universal tourism; challenges;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59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8)11-0056-03
1 引言
近年來,得益于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共享經濟模式已滲透到住宿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等多個與旅游相關的行業,如住宿業的Airbnb、住百家、小豬短租等,交通出行的滴滴、Uber、ofo、摩拜等。建設全域旅游是當前我國旅游業建設發展中正在探索的一項工作,將建設全域旅游和發展共享經濟相融合,對于促進我國旅游業科學化發展和部署能力提升,對于共享經濟建設發展的科學化轉變,都是一個重要保障[1]。因此,分析探討共享經濟快速發展會對全域旅游建設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旅游業要如何應對等問題,具有十分高的研究價值,將有助于旅游管理相關的政府部門進行決策部署,推動全域旅游建設。
2 基本概念和內涵
2.1 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是一個新的經濟模式,主要是一種整合線下的閑散物品、勞動力等資源,以互聯網為依托,在需求者付出相應報酬后能夠合理使用這些資源的模式[2]。共享經濟是新興的概念,所以目前學術界眾說紛紜,還未能對其給出統一的定義。所有主流觀點普遍認為:共享經濟是一種有償出讓閑置資源使用權,實現多方受益的經濟模式。在我國許多政策文件和研究文獻中,“共享經濟”也被稱作“分享經濟”。根據《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6》,“共享經濟”可被定義為:“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閑置資源,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經濟活動總和。”共享經濟具有去中心、跨文化、強滲透、可持續等特點,這些都與全域旅游的特點和理念相契合,將共享經濟和全域旅游進行深度融合,是促進全域旅游建設的重要抓手[3]。
2.2 全域旅游
相對于傳統的“景點旅游”來說,“全域旅游”是新提出的理念,是順應旅游發展客觀趨勢的內在要求,是當前及未來旅游業發展的重大革新。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旅游資源、公共服務、有關產業、生態環境、政策法規、體制機制、文明素質等經濟社會資源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3]。就“全社會參與共建共享”這一點,和共享經濟的理念是一致的。
3 共享經濟模式對全域旅游建設的影響
3.1 提高運行效率,進一步優化旅游資源配置
在共享經濟的推動下,旅游產品、服務由單純利益交換轉變成共享體驗,能夠提高對旅游資源的利用率,使旅游業整體運行更高效,獲得更多效益,優化了旅游資源配置。例如,對原來收費的旅游景區實行免門票后,景區管理部門的“使用權”門檻就降低了,游客能根據需求更自由地支配參觀游玩時間,旅游資源的價值得到了提升。
3.2 提升旅游體驗,促進旅游向新業態轉變
通過共享經濟網絡平臺,旅游目的地閑置資源得到激活,旅游服務有了新的供給渠道,深化了旅游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4]。隨著城市化水平不斷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思想觀念的改變,使得旅游正向休閑度假、康體理療等新業態轉變,相關產業隨之被激活。在線旅游提供商(OTA)通過互聯網來實現資源和信息的傳達、輸送,獲得更精準的用戶分析、更高的執行效率,淡化了旅游產品的支配權,提升使用權和消費權,讓旅游者獲得更好的服務體驗,使市場份額得到快速增長,助推旅游業的優化升級。
3.3 調整旅游結構,有助于實現供需平衡
共享經濟既改變了游客的消費習慣,也對旅游企業的商業競爭模式產生影響 [5]。比如,節假日中許多熱門旅游景區景點人滿為患,然而一些較偏遠的“小景區”或偏個性化的景點則門可羅雀。共享經濟有效彌補了這種尷尬情形,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平臺,任何掌握空閑資源并愿意分享的個人均有可能成為旅游產品或服務的供應者[6]。旅游目的地企業或者當地居民可遠程展現潛在的、閑置的旅游資源(或產品),讓旅游者深入了解旅游的吃、住、行、游、購、娛六個要素,第一時間掌握到游客的需求動向并做出調整,精確地匹配供給和需求。這有利于旅游結構的優化,大大提升旅游的綜合承載力,實現旅游供需平衡。
4 共享經濟視角下全域旅游建設面臨的挑戰
4.1 旅游消費者和從業者的權益需要保障
共享經濟具有“去中間化”的特點,在交易時,用戶端與供給端間存在一個具有一定的信用和安全隱患的虛擬空間。用戶端容易形成心理障礙,質疑旅游供給端是不是專業的銷售或服務人員,自身權益能否得到保障,從而抱著懷疑態度進行交易和共享。從供給端(旅游從業者)角度來講,共享資源種類多而復雜,服務供給模式分散,存在非標準、非專業性,不利于旅游產品的質量控制、標準化建設、安全監管和信息統計。同時,由于缺少相關法律的約束,沒有統一的商業模式作為標準經營體系的參考,這加大了市場風險,旅游從業者的權益保障變得更難。
4.2 誠信考核機制有待建立和完善
將共享經濟模式融入全域旅游建設,還需要解決征信體系、勞動保障、知識產權保護等一系列問題。共享經濟需要在誠信的基礎上,暫時讓渡閑置資源的使用權或者所有權。此過程中,交易雙方未簽訂合同,沒有明確條文約束雙方權利和義務,難以建立標準的考核評價體系。因此,許多企業為了強化對資源的所有權、限制消費者使用權,就要收取一定數額的押金,這就等于是在“互不信任”的基礎上,將經營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增加消費者的經濟負擔。這種變相考核機制,對旅游誠信建設是一個危機和挑戰。
4.3 旅游市場的監管力度需要加強
共享經濟發展的特征是:規模大、節奏快、周期短。相對地,旅游體制機制更新完善較滯后,難以適應層出不窮的新業態和新模式,致使我國旅游業在管理制度方面面臨困境。我們知道,共享經濟模式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和融資組合,才能得以延續,旅游新業態中也有資金泡沫的風險。目前,只有在宏觀上的政策對共享經濟進行了鼓勵和約束,在旅游新業態的細分領域中,還急需完善頂層規劃、加強政策監管。
5 融合共享經濟發展全域旅游的對策
旅游管理部門、研究機構和共享經濟平臺企業需多方協力,加快構建誠信、安全、科學規范的運行和監管體系,實現共享經濟和全域旅游共融共建。
5.1 建全旅游信用評價機制
在共享經濟浪潮下,擺在旅游業面前的重大課題之一就是如何加強信用管理。我國的共享經濟還處于粗放增長階段,需要互聯網旅游企業、旅游消費者和行政管理部門共同構建完善的信用機制、體系。要建立信用信息數據庫,實行交易主體實名注冊,通過智能網絡技術加強誠信管理。要重視企業的誠信建設,利用信用這個“杠桿”,規范共享交易平臺秩序,保障用戶信息安全,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在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護的基礎上,高度的互信才能夠被建立,進而推動旅游共享經濟的健康發展。
5.2 融入新發展理念,優化城市空間系統
共享經濟發展對公共服務設施、交通系統、人居環境等城市系統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共享單車的出現優化了城市空間系統,但也出現了將單車亂停亂放、據為己有等不文明現象,為城市的全域旅游建設和安全有序帶來挑戰。所以,要以高效的信息技術平臺和大數據庫為支撐,打通資源和信息的共享渠道,融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做到“把控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利用新科技降低能源消耗,改善城市綜合系統的自我優化、循環過程,促進城市開放共享,為全域旅游建設提供有利環境。
5.3 建立科學合理的市場監督體系
在共享經濟推動下,旅游商業模式正由B2B、B2C向C2B、C2C和O2O轉變。這巨大的變化必然要有能適應全域旅游發展新業態的法律法規進行規范,政府部門作為法律法規的制定者、執行者和市場監督者,需要定期對經營主體服務資質進行審查,落實責任考核機制,對企業經營全過程進行有效監管。同時要注意,由于短期內傳統旅游經營模式難以跟上新的商業模式步伐,所以在轉換過渡期可靈活采用不同的監管方式,為共享經濟下的傳統旅游業轉型到全域旅游預留出足夠的空間,避免“一刀切”現象。總的來說,下一步的重要工作就是要建立強有力的市場監督體系,激發市場活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氛圍,維護旅游行業的創新和持續發展。
6 結語
本文探究了共享經濟對全域旅游發展產生的影響,并以此提出應對措施,為政府部門做決策部署時提供參考,同時也為更多學者參與研究起拋磚引玉的作用。只有深刻認識、把握共享經濟本質,充分發揮其對旅游業的積極效應、降低其負面影響,及時持續地更新市場信息、適應市場變化趨勢,營造誠信氛圍,推動完善運行和監管機制,才能有效推動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林辰興.共享經濟視角下全域旅游的發展趨勢探討[J].科技經濟市場,2018(07):52-53.
【2】李曉雪,趙亮.淺析共享經濟視角下全域旅游的發展趨勢[J].當代經濟,2016(31):17-19.
【3】婁陽,王福明,劉鑫.全域旅游:理論基礎與實現路徑[J].克拉瑪依學刊,2017,7(04):17-21.
【4】李慶雷,楊亞南.共享經濟理念對旅游產業發展的影響[N].中國旅游報,2016-03-21(B05).
【5】羅雨晴.旅游共享經濟探析[J].旅游縱覽,2016(11):184-186.
【6】聶琳琳.淺議共享經濟對旅游業的影響[J].商場現代化,2015(Z1):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