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梅菲
摘要:亞里士多德和法家對于法律的重要性都有著獨到的見解,在很大程度上可謂不謀而合,但是在具體的運用方面由于歷史原因卻有著明顯的差異,彼此相差懸殊。本文從亞里士多德與法家倫理思想做了正反兩方面的比較,分別分析了兩者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希望能夠為相關的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法家;倫理思想;權力;君主;專制;平等;穩定
引言:
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和中國的法家處于同一時期,并且分別代表了當時西方和東方的法治理論和體系,那么將兩者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通過分析和探索,結合我國傳統哲學,并且吸收西方優秀經驗,這對于我國建設現代化法治國家,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一、亞里士多德與法家倫理思想的相同點
(一)都重視法律的作用
亞里士多德認為管理者必須依照法律對城邦進行管理,也就是說雅典的城邦雖然由一小部分團體管理,但是起到決定作用的還是法律。法家倫理思想認為法律能夠起到規定和示范的作用,比如對財產的界定,防止人們產生糾紛,同時對于一般民眾的行為能夠進行約束,這也是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變法目的:富國強兵。眾所周知,法律都經過一段不成文的時期,而無論是亞里士多德還是中國法家的倫理思想,都特別注重法律的成文性,也就是說要有正式的成文和明確的規定,這樣無論是大國還是寡民,都有行為指南和參考對象[1]。
(二)都反對進行人治
當時的希臘與中國,思想界都是蓬勃發展的時代,希臘先哲熱衷于辯論,形成各種流派,而中國更是百家爭鳴,各個學派針鋒相對,互不相讓,這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有亞里士多德和法家。亞里士多德和法家不約而同的認為法治優于人治,也就是強烈和明確地反對人治。當時的希臘統治者認為法律只能夠在一些大家都認可的內容上進行規范,不囊括特殊情況,并且當發生新鮮事物時,法律沒有用武之地,為此,亞里士多德也承認法律的局限性,表示統治者在必要情況可以不依照法律自作主張,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每個統治者心中都有相對固定的行事準則,而且通常情況下,不感情用事的統治者的表現明顯優于那些訴諸感情的統治者,而法律恰恰正好是完全沒有絲毫感情的東西。反觀中國,儒家認為要以情感人,凡事要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幻想大同社會,但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一針見血地指出和拆穿了儒家假冒偽善的嘴臉,他說:“法分明,則貞不失分,強不侵弱、眾不暴寡。”
(三)都強調法律的穩定
亞里士多德覺得,法律無時無刻都要穩定,并且富有權威,如果法律沒有權威,任人踐踏,那么社會生活就會混亂不堪。與亞里士多德看法殊途同歸的法家倫理思想認為,法律必須全員服從,無一例外,正所謂: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沒有人能夠逃過法律的制裁,也沒有人能夠繞過法律行事。在法律的連貫性方面,亞里士多德主張法律不應該輕易變更,有些時候不變勝過萬變,因為民眾的服從有一定的形成和適應時間,變更頻繁可能導致民眾無所適從,導致法律的變更取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得不償失。而中國法家倫理思想對于法律穩定的重要性更是認識深刻,當時的諸侯國往往肆意變更法律,結果導致國力衰退,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二、亞里士多德與法家倫理思想的不同點
(一)出發點不同
亞里士多德覺得法律代表了公平和正義,而法家倫理思想則覺得法律與道德勢不兩立。直到如今,性善論和性惡論的纏斗還沒有停止,也沒有結果,法律拒絕承認道德,但是它們之間的關系卻難以割舍。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順應正義和反對正義之分,也就是說亞里士多德支持象征著正義的法律。而法家倫理思想卻認為道德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想要實現好的治理,就只能依靠法律,而且法律就是絕對的正義。
(二)作用點不同
在希臘,法律是用于規范公共行為的條文,而在中國,法律則淪為了統治階級維護統治的工具。亞里士多德強調,法律是公共利益的集中反映,任何執法者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但是法家的倫理思想則認為君主高于一切,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等同于君主可以對整個國家的臣民進行生殺予奪,全憑一時的喜怒哀樂,遇到明君尚可,如果遇到昏君,則是生靈涂炭。亞里士多德比較向往和期待賢人的示范作用,也就是號召和認可賢人執法,而法家倫理思想則抹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2]。
(三)側重點不同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生而平等,權利一致,而法律就是保障權利的必要手段,而法家的倫理思想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一旦涉及到普通民眾,無一例外都會成為法律制裁的對象,也就是完全對立,無法相輔相成,而且中國古代盛行嚴刑峻法,推崇以暴制暴,在任何時候,老百姓都是被壓迫的對象,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亞里士多德很早就開始注重三權分立的問題,也就是法律與政體要相互分離,避免牽制,而法家倫理思想則是與帝王獨裁緊密結合,通過討好統治者,實現中央集權,進而擴大法家的影響力,達到依法治國,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結論:
綜上所述,無論是亞里士多德還是法家的倫理思想,都在歷史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延續千年之久,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東西方文明的沖突呈現劍拔弩張之態,所以將亞里士多德與法家倫理思想進行比較,找到共同點和不同之處,能夠更好地實現法治。
參考文獻:
[1]賀周陽.中西方古代法治之辨——淺析亞里士多德與先秦法家法治思想的異同點[J].攀登,2016,35 (01):136-140.
[2]路強.底線與他律——晉法家倫理的特質及其當代啟示[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8 (06):46-50.
[3]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
[4]韓非子.《韓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