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青
16年,李慶華爾街封王。他回到中國后,跟唐寧一起,把華人投資者帶上長遠的價值之路。他們胸懷抱負,一如當年奧數班的少年,青蔥激昂,意氣風發。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華爾街量化投資圈開始涌入強大的新生勢力,俄羅斯人、印度人和華人開始三足鼎立。而在華人量化投資圈中,李慶是集大成者的明星級人物,他和李祥林、江平、李笑薇等人皆因獨特的貢獻聞名華爾街。李祥林發明了“高斯聯結相依函數模型”,創造了華爾街最大的債券市場;李笑薇曾是華人基金經理中定量研究泛亞洲市場絕對權威之一;江平曾被華爾街著名專業雜志《交易員》評為年度“百強交易員”,巴菲特稱贊他為“奇才”;李慶是華爾街“高頻量化交易之王”,他也是華爾街最早做高頻量化交易的基金經理,專注量化投資16年。

去美國之前,李慶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進入金融行業,他認為自己一輩子都會從事與數學相關的工作。
李慶出生在成都一個工程師家庭,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非凡的數學天賦。1986年,李慶參加首屆華羅庚金杯數學邀請賽,獲得了成都市第一名。李慶的中學是在國內奧數熱中進行的。1979年,國內29個省市自治區開始舉辦中學數學競賽;1980年,在大連召開的第一屆全國數學普及工作會議上,確定舉辦“全國高中數學聯合競賽”,同時,我國數學界準備派選手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角逐;1985年,又開始舉辦全國初中數學聯賽。
奧數給李慶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空間。當時,國家在北京為參加奧數集訓的天才少年們開辦了兩個理科實驗班,一個是清華附中班,一個是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班,一個班只有20個名額。1991年在全國海選中,李慶考入了這個天才班,在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集中學習奧數。這個班對李慶而言,“開辟了一個新天地”。國家對理科實驗班有政策,“只要不犯什么大錯都可以保送進大學”,“中國的大學隨便挑”;更大的收獲是,李慶結交了一批來自北京、上海的同學,同學們的多樣性、豐富性開拓了他的思維和視野,“那個時候(我)才發現還有學習英語的說法,不光能夠從成都到北京,還能夠從北京走向世界。”
整個大學期間,李慶一直覺得,自己的未來要跟數學連接在一起,這對他來說是長在身體里的東西,但具體做什么他沒有想好。李慶奧數班的同學兼好友唐寧,在北京大學數學系讀二年級時,轉學到美國南方大學學習金融。李慶也因此萌生了出國的想法。
李慶最終選擇了杜克大學數學系讀碩博連讀,并拿到了全額獎學金,他也成為杜克大學數學系招的第一個華人學生。

杜克大學創建于1838年,位于美國東海岸的北卡羅來納州的達勒姆縣,是美國南部最好的私立大學。走出國門的李慶也受到東西方文化的沖擊。李慶熱愛數學,但并不滿足于“每天只做公式”,這是沒有實際應用價值的,他要找到數學的支點,學以致用發揮價值。他在考慮的是,數學到底是與統計學結合,還是計算機或經濟?
李慶的好朋友唐寧在南方大學選修了經濟學和數學雙學位,這對李慶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李慶同時選修了統計學碩士學位。他的導師是杜克大學的終生教授,研究領域是隨機過程,跟統計學有關。在導師的影響下,李慶對統計學比較感興趣。而且,杜克大學有規定,博士生只要獲得導師同意,就可以拿統計學學分,同時拿到統計學碩士學位。
在杜克大學學習一個多學期后,李慶就申請數學博士資格考試。這令他的導師和其他教授十分詫異,因為一般來說博士生要讀了兩年以后才參加資格考試。三位教授同時面試,問了一個多小時,李慶過硬的英語口語表達和專業素養在現場就征服了他們,順利通過博士資格考試。
這時,李慶在唐寧的介紹下向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系教授申請了實習機會。此時的李慶對華爾街的印象是模糊的,他只知道哥倫比亞大學在紐約,近靠華爾街,比杜克大學更加貼近全球金融市場的心臟。此時的唐寧已經準備在華爾街工作了。某個瞬間,李慶感到似乎偏離了方向,“我當時對金融一無所知”。但對華爾街的研究模式、工作范疇,他又有濃厚的興趣。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對于李慶的實習表現非常滿意,建議李慶從杜克大學轉學就讀哥倫比亞金融學博士,給全額獎學金。李慶思前想后,搬到了紐約。
哥倫比亞大學給李慶提供了寬廣的視野。除了系統學習金融學知識,李慶在獨立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對市場、對規律的認識。他不再認為金融是很神秘的,自己“不太懂”的領域,“發現還是有很多規律”。這是數學家的眼光。
通過在金融數據中發現規律,讓這些規律在實際中得到應用,這在李慶看來是一件極其有價值的事。而檢驗的標準、公認的指標,只有一條,讓基金經理實實在在賺到錢。

唐寧與李慶
李慶是一個興趣驅動的人。金融學博士主要研究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是為什么指標能夠達到這樣的收益,背后的原理是什么?第二發現新的規律,有些新的指標,說不定有更隱含的東西。李慶要做的是,發現新的規律,再研究這個現象,“這個和我的愛好很相像”。
在一項關于股票波動規律的研究中,李慶發現通過數學知識可以更好地捕捉變幻莫測的金融現象背后的規律性。
李慶的博士論文議題是基金孵化現象。李慶假設了一個框架,根據框架在理論結構上進行論證,以期公平評價剛剛孵化出來的新基金。簡而言之,李慶的理論框架,可以用概率加行為科學對基金的真實業績進行判斷。
李慶在研究中發現,觀察一個基金經理,最好放到一個長周期中去判斷。他比較看好持續研究、系統研究的人,也推崇這樣的治學態度。
導師非常看好李慶的研究潛力,希望李慶博士畢業后當教授,在學術方面有所發展——找到規模、發表研究成果、更多人來討論和研究、解釋規模、發現新的風險、找到新的規律,李慶說,導師不希望他把研究成果“藏起來去賺錢”。但李慶對學術實踐中的外力因素感到不可控,不想因此浪費心力。
他決定去華爾街,驗證自己的規律研究。
李慶的研究引起了雷曼兄弟的關注,他們招納了李慶。
在雷曼,李慶每周都會到不同的部門實習體驗,進行雙向選擇。雷曼新建的自營部門負責人,一個印度人,看到李慶的經歷心頭一亮,“數學、編程和金融”,與他想做的量化無縫對接。
《機構投資者》雜志對這位印度老板有很高的評價,每期都登載他的專欄文章,講量化投資。雷曼兄弟自營部門的任務就是,“用公司的錢把研究運用到實處”。這是李慶感興趣,也是擅長的事。
李慶在新部門擔任研究員工作,主要做股票策略研究,用實際的錢操作股票。在雷曼兄弟,李慶感受到了大投行的財大氣粗和強大的裝配配置,“交易系統、數據庫這些資源很豐富,我們想怎么交易都很方便,而且公司內部交易不付交易費。”
搞策略研究要建模。“模型在我們理解就是規律”,李慶通過分析歷史數據,找到規律,再和交易系統掛鉤,自動化地去實現它,“盡量沒有人為參與”。這是他和同事們每天做的事情。
評價模型的指標很簡單,也很實際,“賺不賺錢”,“哪怕你碰到一只股票賺錢了,那也是牛人。如果你碰到一只股票跌了,虧錢了,即便你是牛人,理論再好,也不行。”華爾街殘酷的一面讓李慶備感壓力,頭兩年很辛苦,14個小時高強度工作,周末加班,每天一定要喝兩杯咖啡。他要保證早上開市精力充沛、高效而有序,也要保證午后的工作狀態不像在夢游,隨時準備戰斗。
雖然壓力大,李慶還是很慶幸能夠進入一個新部門。他后來想,如果當初進入一家成立多年的對沖基金,那么他做的研究很有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因為它的整個系統都已經很完備了,每個人專注做一件事,只能是窺豹一斑,不能看到整體。進入一個新部門,每件事都要面面俱到、要負責,從拿到數據、清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建模、建模后檢驗、交易完成本分析、復盤預期,都要親力親為,“怎么做投資組合,運用模型后建立倉位,什么時間建立,要做很多研究。”李慶喜歡做這件事。
2005年,李慶加入了Tykhe Capital,這是一家華人占主導的對沖基金公司。它由Y.Thomas Ku、Dr.Xiaolei Zhu、Dr.Steve Lin和Ross Garon四個人發起成立。其中Ross Garon來自德邵基金,而Zhu Xiaolei出自高盛,他原來在高盛統計套利部管理幾個統計套利策略。
李慶喜歡跟這些有專業背景、個人素質也很高的人一起共事,“有位華人是加州伯克利大學的統計學博士,有位華人是斯坦福大學的數學博士,還有一位華人是國際奧林匹克計算機競賽拿過牌的,所以具有不同的背景和比較量化的能力。”
Tykhe的規模不大,管理了5億美元資金。但是李慶在這家公司學到了很多,從高級研究員一路成長為研究主管。之前做量化投資都是自己“摸著石頭過河”,現在“有人帶著你做”,李慶發現,“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思維一下放寬了很多”。
Tykhe成長性很好,從2006年至2007年初,公司連續13個月取得了正回報,到2007年,公司管理的資金達到35億美元,發展了7倍。管理層把80%的資金配置在股票上,李慶負責的部門,“有25億美元以上歸我們團隊管,其中有一大半歸我直接單獨或共同負責。”
優化投資組合和提升交易系統是李慶得到的兩個重要經驗。“有經驗、有能力的人大家互相進步、互相學習,(我)進步了很多,負責非常多的建模和一些項目”,特別是在投資組合的優化方面,“怎么把模型建得更好”,從簡單模型慢慢演進為更復雜的模型,“一定要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模型)”。
為了學習優化投資組合方法,李慶會專門研讀他認可的大學教授的所有論文,甚至會跑到大學里去找到這位教授,面對面請教優化組合的理論。更重要的是,他會鉆研,為什么這位大學教授有這種思維方式,“他怎么能夠做到這么優化的?”李慶跟教授們交流思考問題的思維模式,具體到軟件執行,李慶也會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訴求,給出自己的參數,在一致公認的理論上進行極致優化。
消化、吸收這些優秀的思想和經驗,轉化為自己的心得、經驗,李慶樂此不疲。
2009年初,Tykhe團隊整體加入賽克資本。《華爾街日報》曾在2006年把賽克資本創始人史蒂夫·科恩評為“對沖基金之王”,“華爾街最能賺錢的投資者”;2007年,《時代》雜志將他選入全球最有影響的100人名單。
李慶負責賽克資本旗下一支投資組合基金,擔任基金經理,“只面對股票”,“我還是強調要專業,很多年我都是做股票類,我以前也做過外匯產品,最后覺得還是股票心得更多一些,于是專注于做股票。”
2009年開始,李慶從量化入手,逐步轉入高頻量化交易,這個轉向從2010年開始。
高頻量化背后的邏輯是穩定。李慶認為,短線機會其實更穩定,“像天氣預報一樣,我要預測下一個小時以后到底下不下雨,比較好說;預測下個星期這個時間點,到底下不下雨,或者溫度多少就比較難了。預測一個月以后這個時間點下不下雨,那就真的是很難說了。”李慶逐步經歷了從兩個星期到一個月的交易周期,最后降到一天,甚至一個小時,“越到短期來看,越穩定。”
2012年,李慶在賽克資本正式開始做高頻交易。當年5月至7月開始試運營時,“規模比較小,還體現不出來(高頻交易的優勢)”,到2012年末至2013年初,威力開始顯現,向好趨勢頻現,2013年和2014年業績都特別優異,“連賽克資本的量化主管都說,從來沒有看到過表現這么好的量化策略”。
李慶帶領賽克資本高頻量化交易團隊從零開始,獨立走出了一條路,他也成為華爾街最早做高頻量化交易的基金經理。
因為李慶在高頻量化交易領域的突出成績,華爾街的老牌基金創始人都認為李慶“創造了神話”。很多美國對沖基金出高薪、給股份邀請李慶當合伙人。
2015年,李慶成為了老朋友唐寧的合伙伙伴,創立Sciencast量化對沖基金。到目前為止,Sciencast的年化回報率能達到10%以上,李慶帶領Sciencast在穩定中高速發展。
在華爾街打拼16年,成為最頂尖的量化投資基金經理,李慶并沒有忘記初心,依然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勤奮。他相信一個人無論做什么,要成功只有一句話,“非常踏實,嚴謹地去做這件事情”,“只要是努力工作,努力去研究,努力去嚴謹地做一件事情,最后成功的可能性才會很大。”
16年,李慶華爾街封王。他回到中國,跟唐寧一起,把華人投資者帶上長遠的價值之路。他們胸懷抱負,一如奧數班的少年,青蔥激昂,意氣風發。
(程敏薦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