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志
摘 要:對于高中生而言,閱讀是英語考試的重點題型,占有較高的分值。英語作為高中階段的必修課程之一,其課堂教學情況已經引起了國家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高中生掌握一定的閱讀解題技巧與方法對提高英語成績具有重要的作用。高中階段的英語課程已經具有一定的深度,也使得閱讀題的難度有所增加。閱讀主要考查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因此,掌握英語閱讀的解題技巧是學生在英語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的法寶。就高中英語閱讀解題技巧與方法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
關鍵詞: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解題技巧
英語已經成為了高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盡管高中英語閱讀題目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仍然存在相應的解題技巧,這也是高中英語教師應該重點向學生傳授的內容。因此,高中英語教師應該充分意識到提高英語閱讀教學質量的重要性,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以及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接受能力,選擇合適的方法為學生開展閱讀教學活動,從而達到提高英語教學效率的目標。
一、重視英語閱讀的規范性
閱讀習慣對提高學生英語閱讀成績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高中英語教師應該重視提高學生在英語閱讀過程中的規范性。首先,學生在閱讀一篇文章的過程中,應該將通讀、粗讀與細讀等方法結合起來,而不是閱讀一遍文章的內容之后就開始做題。如果學生僅僅進行一遍閱讀,很容易將文章中的一些重要信息漏掉[1]。其次,學生在進行英語閱讀時,不需要將文章中所有的詞匯都翻譯出來,只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含義即可,不要將大部分的時間浪費在某一句話的意思上。學生在通讀環節主要是建立文章內容與問題之間的聯系,精讀環節主要是對文章的重要段落進行仔細推敲。只有提高閱讀過程的規范性,將不同的閱讀方式進行合理結合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含義,從而提高做題的準確性。
二、提高解題方法的針對性
高中生在進行英語閱讀練習的過程中,可以將問題作為著手點。學生可以先閱讀文章結尾處的問題,帶著對問題的印象去閱讀文章。高中英語閱讀問題的設置具有一定的靶向性,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問題中的重要詞匯,在文章中相應的位置進行標記,避免在完成全文閱讀后,找不到答案所對應的段落。另外,不同類型的英語文章其問題的側重點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學生應該按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進行閱讀。例如,議論性較強的英語文章,一般包括兩個層面的論點,即總體論點和分論點,學生需要在閱讀的過程中分清不同形式的論點,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減少錯題的概率。又如,對于一些敘述性較強的英語文章,作者往往會對一些細節進行詳細的描寫,這也是閱讀問題比較常出現的地方,學生需要對這樣的文章進行仔細閱讀,從而找出其中包含的關鍵內容。
三、合理聯系上下文推斷文章含義
高中英語閱讀已經具有一定的難度,有時作者為了更加準確地表達文章的含義,會使用一些相對生僻的詞匯。很多學生在進行英語閱讀的過程中,會發現一些不認識的詞匯。但是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這些詞匯并不會對學生完成閱讀題目造成什么影響。學生在閱讀英語文章時,可以聯系上下文的內容對一些生詞的含義進行推斷,從而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2]。學生沒有必要在不認識的生詞上浪費過多的時間,完全可以將其跳過,直接閱讀后面的內容,根據生詞所在句的前后內容推斷生詞的含義,從而順利完成英語閱讀。
四、強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總結意識
學生在閱讀一篇英語文章的過程中對其中心思想進行總結和提煉是非常必要的。有些作者并不會直接將文章的中心句直接寫在文章當中,而是需要學生進行必要的提煉和歸納[3]。如果學生在閱讀英語文章時,無法直接將文章的中心內容歸納出來,可以對文章進行分段,并分別對不同的段落進行翻譯和理解,并將不同的段落內容聯系起來,形成對文章大意的概括。學生只有在閱讀的過程中能有效總結文章的中心內容,才能對文章形成深入的理解,從而更加準確的從文章中找出問題的答案。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綜上所述,閱讀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對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盡管閱讀是高中英語課程中難度較大的內容,但是仍然具有較強的技巧性可供學生挖掘。因此,高中英語教師應該對閱讀教學給予足夠的重視,并通過督促學生英語閱讀的規范性,提高解題方法的針對性,合理聯系上下文推斷文章含義以及強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總結意識的方式開展英語閱讀教學活動。通過本文對高中英語閱讀解題技巧與方法展開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為促進我國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發展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張旭.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J].英語教師,2016(16):137-140.
[2]蘭春壽.基于思維過程的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思維型課堂教學架構[J].課程·教材·教法,2015,35(12):82-89.
[3]焦楠.對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思考[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15,17(1):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