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運行有三種美,人類的生存有兩個面。其一是建設美,其二是機械美,其三是意識美。另一,是實體的層面,另二則是虛擬的層面。新生的嬰兒尚無明確的意識,卻能夠自覺吮吸媽媽的奶頭,并獲得食物,這是宇宙在物層面上的建設。
宇宙的建設,又大致可分為通用和選用兩類。通用建設,普遍顯示在大的類別劃分之中,比如哺乳動物幼崽的吮乳行為,比如恒星以氫核聚變為氦核,作為其存在過程的始終等等。選用建設因時間、空間和物本身的差別而異,體現出來不同的方面,比如有人善于溝通,有人善于管理,有人做工,有人做藝。當然,往下又可以細分為各種特質。
詩才的產生,就在于宇宙建設性配置在個體上的選擇性表達。在人的層面上來說,就是其虛擬性的一面和其他人比較起來,比例顯得異常突出罷了。但實體的那面往往會被壓縮。古時候不論東方西方,都有通過在某人出生的時間段內觀察各個天體相對于其出生地的方位,來推演其日后的性靈、乃至人生發展軌跡的做法,這是空間對詩性的影響。
古人多在幼時發蒙受教,知識進入的是潛意識,只有應激式的符號,和受激而存留下來的底片似的某種印象,談不上自我覺察。及至青春期,內分泌的變化,帶來器官功能的提升,這也深刻地影響到了人的心理。一個人的詩才,至此才能說是被真正地激發出來,這是由不自覺到自覺的一個過程,是與時間方面發生的接合。
對于詩才在獨立個體上面的具體實踐,不外乎趨美,和對趨美的反叛兩種。前者是浪漫和抒情傳統的繼承和弘揚,后者則是對宇宙本質中那種“反”和“暗”的初步揭橥,這也是現代性文藝開創并逐漸積累起來的成果之一。
《易》云:一陰一陽謂之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個句子里面的“一”,有“一會兒”和“所以”的意思,指階段,它包含在過程之內。當今有些詩人開始致力于在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反撥對傳統的反撥。
最近三年在與同齡人的交往中,發現小說作者的頭腦和眼界稍顯開闊一些,這可能和處理敘事文體所帶來的附加值有關。當下詩人大量處理的生活素材,在小說那里只是生活流或自敘傳類型下面的一個分支,當然不算小分支。但文學還有諸多其他方面的可能性,詩歌這種體裁能不能做出容納和變通?詩歌能不能處理非虛構,處理科幻,處理偵探和懸疑方面的素材?先鋒詩歌除了詞語、句子等微觀語言層面的游戲之外,能不能建模,能不能做整體意象,能不能玩結構游戲等涉及到一些宏觀和整體方面的內容?短詩只能抒情或者小敘述嗎?當下對于好詩的判斷,一定是現實生活經驗加獨特內心體驗加克制抒情這一套惰性因襲的模式嗎?
我對此持一定的懷疑和反叛態度,并在作品中進行了初步的嘗試,望諸位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