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資》記者吳江 黃敏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年,也是化肥流通體制改革20周年。在黨的各項政策提振下,隨著肥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也迎來了成立60周年的重要時點。
回眸“青海鹽湖”的創業史,萬千人、萬千事、萬千成就、萬千精彩、萬千輝煌紛至沓來。驀然回首風雨歷程,有許多所思、所想、所悟和所行。六十年時間,無疑是一段值得凝練、銘記和懷想的時光,更是一份精神傳承!

1958年,當中國第一艘萬噸遠洋輪“躍進號”下水,中國“鉀鹽人”開始了進軍青海鹽湖的“處女”航,向孤寂、沉睡的鹽湖發出壓抑了很久之后的第一聲吶喊。來自全國各地、不同民族的鹽湖拓荒者匯聚鹽湖、扎根鹽湖開始追求夢想,走上一條艱難曲折又充滿希望的道路。從開天辟地的第一錘正式落下開始,承受著低壓缺氧、血管充脹而面色黢黑的“鹽湖人”,就開始用體能、用意志、用生命,向自然、向貧瘠、向鉀鹽資源匱乏的現狀發起一次次挑戰,并不斷刷新世界鉀鹽史上的不朽記錄。
從肩挑斧鑿到自動化生產線;從簡易帳篷、土坯房到樓房林立;從產能零的突破到1萬噸、4萬噸,再到10萬噸、20萬噸,甚至100萬噸、200萬噸,乃至2017年500萬噸?!胞}湖人”給行業帶來了無數的震撼和驚嘆,激起了一次又一次建設浪潮。
如果說,中國鉀肥探索者和開拓者的精神追求,使中國鉀肥產業眾志成城,那么鉀鹽企業的崛起則構成了中國鉀鹽的“龍脈”、鉀肥產業的“脊梁”。青海鹽湖集團有限公司則正是引領這條脈絡走向的風向標和領航者。
在8月22日召開的2018鉀鹽鉀肥大會暨格爾木鹽湖主論壇上,鹽湖股份總裁謝康民表示:“我國自1958年開啟中國鉀鹽史,60年間已掌握世界上全部鉀肥生產技術,鉀鹽綜合利用率由最初的27%提升至80%以上,鉀鹽自給率由完全依賴進口上升至58%的自給率,在提升中國國際鉀肥市場話語權的同時,中國已成為世界鉀肥貿易價格洼地。鹽湖鉀肥、鹽湖循環產業已經成為青海在國家乃至世界的品牌。”在國內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鹽湖資源綜合性國際行業大會上,鹽湖股份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展示了中國鉀鹽鉀肥在技術開發方面的實力。
作為中國最大的鉀肥工業基地,鹽湖股份在致力于鉀鹽工業的探索和發展,碳酸鉀、氫氧化鉀、儲能熔鹽等鉀鹽項目已形成規模,鹽湖生態鎂鋰鉀園已具雛形的基礎上,也在積極謀求“鞏固鉀、走出鉀、提升鉀”,為中國鉀鹽鉀肥工業的發展壯大和實現石化產業“十三五”“走出去”目標做出應有貢獻。未來十年,鹽湖將構建現代鹽湖產業體系,以“活下來、好起來、強起來”三部曲為途徑,用大智慧、大手筆,利用大優勢、大機遇,化解大困難、大挑戰,釋放大潛力、大活力,實現大轉型、大發展。
六十年來,鹽湖股份公司始終保持鉀肥行業的動力先鋒本色,依靠技術、依靠人才、依靠信仰,用規模產能回應貿易壁壘、平抑市場價格,用“鹽湖智慧”填平中國與世界鉀肥技術水平之間的重重溝壑。同時,鹽湖股份用文化傳承,引領中國鉀肥工業這座巨航風馳電掣般的前行。
中國農資傳媒鉀肥觀察家認為,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無疑是中國鉀肥行業能力擔當,理應且已然C位出道。
伴隨著鹽湖股份公司資源綜合利用成果的陸續釋放,鹽湖股份明確了深化改革、提升管理、做精做專、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管理者一致認為,市場變化需要“鹽湖”在機制、制度、管理、營銷等方面有更大的改革。在市場中要聯合可以聯合的力量,協同競爭,營造競爭主體共贏的格局。
在此背景下,鹽湖股份把重構銷售格局作為企業發展的突破口。2014年,針對營銷模式進行改革,實行“7621”模式,即七家直供,六家聯營公司,兩家包銷代理,一個開放性市場。為此,不僅將營銷方式由單一的渠道營銷轉變與直供、聯營、代理、開放市場等多種方式的對接,同時,也借助多種方式的合作方渠道優勢、地域優勢、人脈優勢、團隊優勢,提升輻射市場的能力,延伸市場的觸角,并借此打通銷售“任督二脈”。
在“鹽湖”構建的營銷大融合模式中,聯合國內肥料行業影響力較大、實力較強的企業,與國內各自領域排前十名的企業,以股權為紐帶、以市場為依托,聯合成立南方、北方、西南、硝酸鉀、碳酸鉀貿易公司,承擔劃定區域內鉀肥、硝酸鉀、碳酸鉀以及鹽湖集團所生產的其他化肥、化工產品的市場銷售。為使市場布局合理,鹽湖股份公司也保留了與之合作多年、信譽高、用量大、綜合實力強的魯西化工、金正大、湖北新洋豐等六家復合肥企業作為直供用戶,選擇了已有股權紐帶、在業界有較強實力的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作為區域代理。同時選擇了在高品位鉀肥行業有一定市場份額、一直是鹽湖公司十大用戶之一的上海申之禾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作為高品位鉀肥的包銷商。如此運作之后,進一步促進鹽湖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合作企業之間的共同發展,這也是鹽湖營銷體系的重大變革。
鉀肥觀察家認為,通過大規模實施混合所有制,未來國企、民企的楚河漢界不會再涇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將極大地改寫國企的股權結構與秩序,用更少資本撬動更大的資源。這無疑是一種“雙贏”。
鹽湖股份采取國企、民營混合所有制模式,開創了鉀肥合作的新篇章,用資源、股份、品牌等優質元素綁定市場、綁定客戶,形成強有力的市場拉動力。這種全覆蓋式的網絡格局,為快速啟動區域市場起到了巨大作用,更緩解了青海地區淡旺季明顯的運輸環節時間差,大大降低了中間環節費用,提高了產品競爭力。作為鉀肥行業的龍頭老大,鹽湖營銷隊伍俯下身姿、以市場為師,意味著“鹽湖”品牌和產品的真正入市。
中國農資傳媒鉀肥觀察家觀點認為,當資源匱乏成為國家糧食安全的掣肘之痛,當責任意識轉化為一股創新動能,撬動了“鹽湖”品牌逐步升級。當一份份殊榮接踵而至,“鹽湖人”也將企業傳承的“鹽湖精神”詮釋的淋漓盡致。當然,在行業向前發展需要鹽湖時,鹽湖股份也堅守著“壓艙石”崗位毫不動搖。
中國鉀鹽資源的匱乏,不僅使中國在國際市場中受到擠壓,同時也是中國糧食安全的掣肘之痛。不管從資源稟賦、利用價值還是開發環境,鉀肥對于中國來說都是稀缺資源。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是“鹽湖人”對于資源發自內心的有一種敬畏之心,也必然使資源開發以合理、適度、資源最大化為前提。
鉀肥觀察家一直提倡鉀鹽行業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鉀肥聯合談判機制是中國市場的必然選擇,實現談判效益最大化,談判機制有發揮更大作用的空間。應當由各行業組織牽頭,以聽證會方式進行摸底,聽取下游用戶企業建議,形成共識、協調采購。供給方面跟蹤國內資源勘探信息、采集國內鉀肥企業產量量化數據,需求方面了解復合肥企業采購意愿、針對生產規模調研和摸底。在近年來鉀肥大合同談判中,鹽湖股份積極配合,不僅通過增加產能提升我國在國際鉀肥供應中的話語權,保障我國鉀肥長期穩定供應和農業戰略安全,還用實力為我國成為價格洼地創造條件、夯實基礎。
2016年8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首站走進鹽湖,聽取鹽湖資源開發和循環經濟匯報,充分肯定了“走出鉀、抓住鎂、發展鋰、整合堿、優化氯”戰略布局,要求穩扎穩打,有序推進。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鹽湖增強了鹽湖人的信心,堅定了鹽湖人的信念,鼓舞了鹽湖人的士氣,激發了鹽湖人強創新、強管理、強黨建的干勁。六十一甲子,輝煌再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