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棋
中國電建集團鐵路建設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9
隨著城市化進程,市區可利用的地面空間變少,土地資源稀缺,對城市巨大的地下空間的需求愈演愈烈,城市軌道交通應運而生,并逐漸成為城市主流公共交通方式。成都地鐵18號線一期工程起點為火車南站,該處西側緊臨天府立交橋、地面交通量大、地下管線復雜,施工作業空間受限。
需加固的對象為天府立交橋西側的一排墩基礎,總計加固37處,開挖的基坑安全等級為A級。
根據勘察單位提供的相關資料,擬建場地均為第四系(Q)地層覆蓋,地表多為人工填土(Q4ml)覆蓋,其下為全新統沖積(Q4al)軟土、粉質黏土、粉土、黏土、砂土及卵石土,上更新統冰水沉積、沖積(Q3fgl+al)粉土、砂土及卵石土,下伏基巖為白堊系上統灌口組(K2g)泥巖。場地地形總體較平坦,地面高程約493~495m,地貌上屬于岷江沖洪積扇狀平原Ⅱ級階地[1]。
隨著基坑開挖工作開展,基坑附近地下水位變化,地應力重分布,勢必造成附近高架橋墩的樁基礎東側摩阻力及端阻變化,使得樁基承載力下降,橋面產生不均勻沉降或樁身傾斜過大而影響結構安全。根據設計和規范要求,對基坑影響范圍內的樁基礎(φ1.8m鉆孔樁)進行加固,加固的核心內容:以6根鋼管混凝土樁(φ0.245m)加條形承臺對既有樁基進行加固處理,鋼管樁長度不等,但均嵌入基巖至少1m[2]。
被加固橋墩的豎向同一斷面(垂直于基坑圍護結構)布設2個位移測點,用于觀測各點豎向、水平位移及墩身傾斜、橋墩間差異沉降。
加固橋墩對應梁體兩端布設位移測點,用于觀測梁體豎向、水平位移。管線部門無具體要求,監測點布置在懸吊管線的中部及兩端,以觀測選點管線隆沉及撓度。加固基坑各邊中點布設坡頂位移測點及地表沉降測點。
施工前建立監測控制網,對各監測項目進行初始值采取。對既有公路橋墩施工前各特征點(橋面、墩身)位移(此后動態觀測應延續至樁基托換成及隧道襯砌完成后半年)。
對涉及樁基加固的橋墩及管線進行沉降監測,監測儀器精度不大于1″,基準點要穩定,不受加固施工和車站主體施工的影響,控制標準見表1。
加固完畢兩個星期內,要進行監測工作。此時僅監測被加固樁的沉降,第一周監測頻率為1次/d,第二周為1次/2d,及時反饋監測數據,管線的監測頻率為1次/d[3]。

表1 監測項目控制標準
選擇具有代表性的3根樁基的頂點豎向位移,對豎向位移進行統計分析,隨著基坑開挖,地層受到影響,各樁的豎向位移逐漸增大,變化速率較大,呈發散趨勢,最大值為6.3mm≦25mm(控制標準);樁基加固以后,樁頂豎向位移累計值逐漸收斂在5mm以內,變化速率較小;而測點ZQC28豎向位移變化劇烈,表明其受基坑影響大,與實際樁距離基坑更近相符合[4]。

圖1 樁頂豎向位移

圖2 樁頂水平位移
通過對3個測點處樁基礎的水平位移變形曲線可知,水平位移主要為正,表明隨著基坑開挖進行,近乎所以監測點都向基坑內側傾斜;水平位移先較快增大,最大值在7.5mm左右,復合控制標準;樁基加固完成后,水平位移收斂至+5mm附近,收斂一致性好,相較于豎向位移變化,水平位移對基坑開挖敏感性更高,受影響程度更大[5]。
在復雜地層條件及環境中,鋼管樁結合條形承臺的加固技術效果顯著,是合理可行的;樁頂位移和豎向位移在加固前均發散,加固后均收斂在控制標準以內,但水平位移對基坑開挖響應更敏感;選擇合理的樁基加固方案是保證既有建筑物正常運行的必備條件,本項目使用的加固技術在相似工程中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