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劍清

圖1 孤棱
一代又一代的紫砂人在不斷的觀察和實踐中,總結出了種種造型美的規律,并將這些經驗以成品的形式流傳了下來,到了今天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一件又一件紫砂經典器形。這些器形有些反映傳統藝人對幾何形態的理解,如掇只,有些作品則是對觀察自然的藝術化加工,如竹段。它們的結構或復雜或簡單,但本質上都是在強調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統一,在實用和美之間獲得了微妙的平衡。圖1“孤棱”壺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件經典造型。
“孤棱”壺的造型給后來的創作者提供了一種極好的展示自我的平臺,“孤棱”整體的造型是方的輪廓中帶著圓的造型,這是紫砂成型中特別強調的圓中見方。當代的方器制作名家普遍強調,要做方器,先做圓器,因為紫砂中的方,皆是割圓而來,采用手工制作的紫砂壺因此而具有濃郁的手工工藝韻味,能夠表現出這一點的作品,往往意味著是傳統紫砂造型中的“上品”。其造型的底部呈四方形,俗稱“觚菱式”,上部收斂,下部開放,側不留角,四面的轉折全部修圓,底承犴門,一彎壺流、壺把外方內圓,相同式樣的過橋壺鈕,使整器延續了整體的外方內圓思路,重心居于壺身基底,線條流暢、素雅簡潔,帶有明顯的古韻傳承的味道。
傳統的經典造型實際上并不需要多做改動,關鍵在于能否理解這類造型藝術表現的關鍵點,“孤棱”壺造型的關鍵,就在于其軟硬形態的內部轉換,既要有方的硬,又要有圓的軟,陰陽相濟,自然平衡。完成了這一點,空余的部分,則可以交給后來添加的種種紫砂裝飾,在眼前這件作品上,選擇了陶刻。從“孤棱”壺的造型來看,其尤其適合江南水鄉的靜謐風格,與之搭配的裝飾主題,亦多半相去不遠,重要的是與整體的藝術氣質能和諧共存,錦上添花。這樣的制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方圓結合的作品很多,但方圓之間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平衡,其整體給人的觀感,必有所側重。在這件“孤棱”上,明顯外方內圓,先方后圓,方明顯處于圓之前,那么為了能夠使作品的藝術氣息更為和諧,其上的陶刻裝飾必不能繼續走陽剛的路線,快和硬必然是不允許出現的,所以柔和的水,微微的風,依靠而坐的老者就構成了整個畫面的主題,既與整體的壺身氣韻相連,又不至于喧賓奪主,給人以超出其外的聯想,將壺中的畫化為整個壺意境中的一部分。
可以看出,當代的紫砂創作者制作傳統經典器,并非是一種簡單的工藝上的重復,實際上也可以表現出帶有各自風格的藝術表現形式,只是由于缺乏系統的總結和總體的指導,更多的傳統器制作者實際上在重復著傳統藝人的老路,在繼承傳統藝人優點的同時亦在重復著他們的錯誤,所以僅僅只有少數創作者可以在眾多的經典作品中脫穎而出,這對于傳統藝術的表現來說不得不說是一種損失。
除此之外,裝飾亦是傳統造型中凸顯個性的重要一環,合理的裝飾可以更好的表現出各自作品的藝術形式,襯托出主題,深化內涵,讓作品的可看性,可玩性具有更多的持久性。縱觀宜興紫砂造型藝術,它之所以能獨領一代風騷,主要原因之一是歷代藝人在繼承中不斷賦予時代感、新穎感,體現出紫砂文化藝術發展過程中與人類相互依存的淵源關系。傳統藝術表現力的關鍵,便在于理清這種關系,然后以自己的語言重新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