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溪 王棟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進一步走深走實,筆者認為,我們需要通過識別優勢產業和協同產業,實現產業鏈的融合,從而建立理性化的經貿合作關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
理性化經貿合作關系的重要前提是實現產業鏈融合。產業鏈的融合包括識別比較優勢產業和協同產業,依靠這兩大產業共同推進單一經濟體與區域經濟體之間的融合。對于“一帶一路”沿線中小經濟體而言,必須要有與比較優勢產業發揮協同效應的產業,才能克服有限的國內市場挑戰,增加對人才和資本的吸引力,從而推進區域融合與經濟發展。具體來講,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識別比較優勢產業。識別合作伙伴國的比較優勢產業,將有助于中國投放的傳統基礎設施、信息與通信技術和資本為優勢資產賦能,快速提升當地企業和人民的收益,提高當地企業和人民的認受度和支持度,降低中國海外經濟利益所面對的系統性風險。
其次識別協同產業。識別合作伙伴國的協同產業,將有助于其比較優勢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當地企業和人民形成可持續收益。
在具體實施上,建議優先考慮中國成熟的信息與通信技術(如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構建數字化試點,提升其管理水平和基礎設施質量,初步建立比較優勢產業與中國市場的聯系。進而以促進區域融合為目標,最后完善傳統基礎設施聯系(如交通網絡)。應充分認識到,在某些情況下,即便分步驟推進目標,合作伙伴國也可能無法形成高質量的產業鏈,在這種情況下,應謹慎全面開啟工作,合理進行風險管控前置,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
第三,我們應重視民生、治理和金融所構成的支撐體系,這一支撐體系將保障產業鏈體系的有效運行。例如鼓勵圍繞合作伙伴國比較優勢產業和協同產業構建本地勞動力市場、鼓勵利用雙邊或多邊機制和市場化手段構建治理體系、鼓勵三方或多方合作機制下的開發性金融機構與盈利導向的商業資本組成聯合體,都將支持比較優勢產業和協同產業的進一步升級,以及合作伙伴國經濟社會的平衡發展。
最后,通過推動三方或多方合作機制下的資本和產業聯合體,將有助于提升有關項目的透明性和可持續性。譬如,通過與日本、歐盟或國際組織探索在市場機制下的三方合作模式,將有助于改善和糾正少數西方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錯誤和負面認知,推動其對“一帶一路”倡議形成正確理性認識,并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
總之,我們應通過總結“一帶一路”建設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探索,分階段投放傳統基礎設施、信息與通信技術及資本,構建理性化的經貿合作關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縱深發展,從而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堅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是中興通訊智慧城市學院院長及北京大學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副主任)
環球時報2018-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