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學文 王桂峰
摘要: 在黃河三角洲植棉區生態條件下,以耐鹽品種仁和39號為對象,對棉花整枝和化控技術進行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整枝和化控技術相結合對棉花生育進程、株高生長、果節生長、棉鈴發育及產量均有影響;留葉枝處理較正常整枝處理產量差異不顯著;留葉枝與化控技術的合理配套,對皮棉產量影響較大,在中上等地力、合理施肥、密度為30000株/hm2的條件下,保留全部營養枝,再配以全程化控(初蕾、盛蕾、初花、盛花期及打頂后7天分別噴施縮節胺7.5~12.0 g/hm2、15.0~22.5 g/hm2、37.5~45.0 g/hm2、30.0~37.5 g/hm2及60.0 g/hm2)可以達到1854.0 kg/hm2的皮棉產量。
關鍵詞:黃河三角洲;棉花;鹽堿地;整枝;化控
中圖分類號:S56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143(2018)04-0018-05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18.04.005
0 引言
棉花整枝和化控是我國棉花栽培中普遍采用的栽培措施,對棉花產量和品質具有重要影響。對此前人有許多研究,普遍認為科學合理的化控對棉花生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1-6];對于棉花是否需要整枝,前人的觀點爭議頗多,但一般認為低密度條件下可以不使用化控措施,但是高密度條件下整枝是獲得棉花豐產的必備環節[7-11]。從前人的研究來看,大多主要是集中在整枝或者化控單項研究,而少有對整枝與化控兩項措施組合進行研究,特別是二者之間的互作效應方面的研究,為此,本研究針對黃河三角洲生態條件下,以耐鹽棉花品種仁和39號為對象,開展了整枝與化控組合研究。
1 試驗地的情況
2011~2013年在山東省棉花原原種場(東營)試驗站內開展試驗研究。試驗凈面積0.16 hm2,中壤土,肥力中上。兩年栽培措施較為一致,于4月21日左右播種,播前基施尿素225 kg/hm2、硫酸鉀(或氯化鉀)150 kg/hm2、磷酸二銨225 kg/hm2、硫酸鋅30 kg/hm2,硼砂22.5 kg/hm2;初花期施尿素225 kg/hm2作為花鈴肥;8月初施三元復合肥(氮、磷和鉀有效養分含量均為15%)225 kg/hm2和尿素75 kg/hm2作蓋頂肥。以下分析數據為兩年的平均值。
2 試驗設計
品種為仁和39號(NK9603)。采用裂區設計,主區為整枝(A),設正常整枝(A1)和保留葉枝(A2)兩個水平,副區為化控(B),分四個水平(見表1)。三次重復,共24個小區,小區面積66.7 m2。大田地膜覆蓋,為1 m的等行距。留葉枝處理要求保留全部營養枝,于7月15日打主莖頂心,7月20前后打掉營養枝的頂心。其它措施同常規大田管理。
3 試驗結果
3.1 對株高與果枝數的影響
留葉枝處理較正常整枝處理顯著降低了主莖株高,而果枝數的變化不明顯(表2)。在相同整枝措施下,初花期或盛花期不噴施縮節安的處理的株高要明顯高于同期噴施的處理,以初花期未噴施的處理株高最大。
3.2 對棉花生育進程的影響
表3 結果顯示,在相同化控水平下,留葉枝處理推遲了現蕾和開花2~3天,而封行期提前了3~4天,吐絮期推遲了2天。在相同整枝措施下,初花期和盛花期少噴施縮節安的處理推遲了現蕾和開花,提前了封行,推遲了吐絮。
3.3 對果節和成鈴率的影響
留葉枝處理較正常整枝處理明顯增加了單株果節數和單位面積總果節量。在正常整枝情況下,以A1B1處理的單株果節數和總果節數最大,但與其它處理差異較小;在留葉枝處理的情況下,不同化控處理主莖上的果節數相差不大,但葉枝上的差異較大,以A2B1處理的果節數較多,明顯大于A2B2和A2B4處理的果節量,總果節量也有相似的規律。在相同化控水平下,留葉枝較正常整枝降低了主莖和全株平均成鈴率,并且葉枝上的成鈴率均明顯低于主莖成鈴率。在相同整枝方式下,全程化控處理較非全程化控處理明顯提高了成鈴率(表4)。
3.4 對產量構成因子的影響
留葉枝較正常整枝降低了主莖上的果枝鈴重,由于葉枝上的果枝鈴重均低于主莖上果枝鈴重,平均單株鈴重也低于正常整枝處理。表5表明,初蕾、盛蕾、初花、盛花和打頂后7天全程化控處理較初花或盛花期不控處理增加了果枝鈴重和全株平均鈴重。這可能與合理化控促進了有機營養向花鈴器官分配有關。
各部位鈴的衣分相差不大。在相同化控水平下,留葉枝處理較正常整枝處理的單位面積總鈴數要多。
分析皮棉產量構成因子得知,在正常整枝(A1)的情況下,B1和B3處理產量較高與因合理化控引起的平均鈴重和單位面積總鈴數增加有關,而在留葉枝處理(A2)的情況下,B1和B3處理產量較高主要與單位面積總鈴數顯著增加有關。
進一步分析可知, A1B1和A1B3處理保持較高的單位面積總鈴數與合理化控保持了較高成鈴率有關。A2B1和A2B3處理的單位面積總鈴數較高與合理化控保持較高的成鈴率及葉枝鈴的補償有關(表5)。
3.5 對三桃分布和霜前花率的影響
與正常整枝處理相比,留葉枝處理的伏前桃和伏桃比例略微降低,秋桃比例提高。全程化控處理(B1和B3)較非全程化控處理(B2和B4)提高了伏桃比例,而降低了秋桃比例,尤以B1和B2間差異明顯。留葉枝處理的霜前花率略低于正常整枝處理,全程化控處理較非全程化控處理提高了霜前花率,尤以B1和B2間差異明顯 (表6) 。
3.6 對皮棉產量的影響
各處理的皮棉產量經統計分析表明,留葉枝處理(A2)的平均皮棉產量為1960.5 kg/hm2,正常整枝處理(A1)的平均皮棉產量為1929.0 kg/hm2,兩者間產量差異不大顯著。化控處理間以B1的平均皮棉產量最高,為達2103.75 kg/hm2,以B3其次,為2059.5 kg/hm2,這兩者間差異不顯著,但都極顯著高于B2和B4。整枝與化控處理間產生了顯著的互作效應。在同一整枝方式下,全程化控處理間產量差異不顯著,但都與非全程化控處理間產量達極顯著水平(表6)。
4 結論
整枝和化控技術相結合對棉花生育進程、株高生長、果節生長、棉鈴發育及產量均有影響。本試驗中,留葉枝處理較正常整枝處理間產量差異不顯著,不同化控水平對皮棉產量影響較大,留葉枝與化控技術的合理配套,對皮棉產量影響較大。在低密度(30000株/hm2)、中上等地力條件下,留葉枝與化控技術的結合,通過葉枝鈴的補償及化控處理增加鈴重和成鈴率,可以較好的提高棉花產量,達到了皮棉產量1800 kg/hm2的產量目標。本試驗結果表明,黃河三角洲植棉區,中上等地力和低密度(30000株hm2),可保留全部營養枝,再配以全程化控(初蕾、盛蕾、初花、盛花期及打頂后7天分別噴施縮節安7.5~12.0、15.0~22.5、37.5~45.0、30.0~37.5及60.0 g/hm2)可以得到較高的皮棉產量。
參考文獻
[1] 高金權,王景懷,王瑞卿,等. 化控時期對棉花成鈴結構和產量的影響[J]. 安徽農業科學,2012,40(28):13753-13754.
[2] 楊光. 棉花不同化控藥劑的使用技術[J]. 農藥市場信息,2010(12):41.
[3] 陳立疇. 棉花化控技術應用中的問題及對策[J]. 安徽農學通報,2008(13):221.
[4] 陳建平,顧雙平,蔡宏俊. 棉花氮肥與化控綜合栽培效應[J]. 耕作與栽培,1994(4):36-39.
[5] 郭延平,胡玉岐,雷富川,等. 棉花化控增產顯著[J]. 中國棉花,1990(1):42-43.
[6] 李汝忠,趙洪亮,承泓良. 棉花生產技術研究與應用[M].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9:153.
[7]魯寧寧,陳偉,趙云雷,等. 不同密度及整枝方式對棉花品種(系)產量的影響[J]. 中國棉花,2017,44(7):14-17.
[8] 敖雁,翟富燕,周三慶,等. 低密度和整枝方式對棉花生長特性和產量的影響[J]. 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16,37(3):107-113.
[9] 徐鳳丹,馬娜,喬建禮,等. 整枝強度對棉花贅芽的發生及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15,49(4):450-456.
[10]楊艷敏,歐陽竹,王淑芬. 棉花在不同整枝方式下生長發育規律的研究[J]. 華北農學報,2012,27(S1):234-239.
[11] 劉燕,原保忠,張獻龍,等. 整枝與化控對棉花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 中國棉花,2012,39(11):10-12.
[12] 董合忠,李維江,李振懷,等. 棉花營養枝利用的研究[J]. 棉花學報,2003(5):313-317.
[13] 楊紹相,孟憲泉,王壽元. 棉花整枝試驗簡報[J]. 山東農業科學,1983(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