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鵬
據報道,接到侄兒小明(化名)被綁架,索要10萬元贖金的電話,回撥卻一直打不通,姑姑慌了急忙報警。民警快速介入調查,卻在家中找到正和同學玩的小明,原來倆熊孩子是學電視劇情鬧著玩。陜西澄城縣警方對兩個孩子進行了批評教育,同時敦促家長要加強對孩子的教育和監護,切不可開這樣的玩笑。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現象發生。就像孩子導演的“綁架案”一樣,其實在媒體上看到的幾乎可以用“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來形容。尤其是到了暑假的時候,孩子鬧著玩導演的“綁架案”越來越多。最終的結果都是教育了之。毫不客氣地說,影視劇已經成為了“模仿犯罪”的大師傅。想起幾年前看到的一篇報道,某地警方抓住了一個盜竊分子,他的盜竊手段十分奇葩。最終調查顯示,這個盜竊分子每一次作案的時候,都是在“模仿影視劇里的作案方式”。
如今的影視劇越來越多了,內容越來越精彩了。然而,我們也發現,一些影視劇、一些法制節目只是為了獲得收視率,而忽視了“劇本的安全”,總是在“犯罪細節”上進行濃墨重彩描述,以至于沒有發揮好的作用,沒有起到鼓舞人、引導人的作用,反倒是成為了不良社會現象的“導師”。
最值得一說的,如今法制類節目越來越多,為了展示警方的智慧,為了展示破案的不易,總是大篇幅刻畫犯罪心理、犯罪方式、犯罪技巧。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示警方的智慧,然而,也透露出了一些“犯罪的技巧”,容易被不法人員利用。
就連動畫片也是如此,以至于一些動畫片成為了孩子“模仿的榜樣”,引發了不必要的社會現象。筆者以為,影視劇的創作,不能為了收視率不擇手段,不能過度刻畫犯罪細節,以防出現“模仿犯罪情節”的問題。
影視劇別成為“模仿犯罪”的大師傅,社會責任永遠不能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