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玲 吳婷婷 鐘家玲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中國18歲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25.2%,并且隨年齡增加而顯著增高[1]。高血壓是社區老年人群中常見的慢性病,加強老年高血壓人群的社區防治和管理,是每個社區全科醫生的一項重要工作。近年來有相關研究顯示,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病人高尿酸血癥(HUA)患病率高,年齡對老年人患HUA有重要影響,60歲以上老年人,每增加5歲,其患HUA的風險就增加到之前的2.211倍[2-3]。也有報道提示血尿酸(uric acid,UA)水平升高可引起老年病人血壓增高[4]。HUA是老年人常見的代謝問題,其與老年人高血壓的發生及發展密切相關[5]。目前,是否控制好UA能更有助于老年人高血壓治療的研究報道較少,為此本研究利用社區老年高血壓人群,采用別嘌醇控制UA,并觀察其對合并HUA的老年高血壓病人血壓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擇2017年1~9月在本中心參加免費體檢的老年人。納入標準:(1)病人年齡65~75歲;(2)均為原發性高血壓,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6]:在未用抗高血壓藥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收縮壓(SBP)≥140 mmHg和(或)舒張壓(DBP)≥90 mmHg(1 mmHg=0.133 kPa);病人既往有高血壓史,現正在服抗高血壓藥,雖血壓<140/90 mmHg,仍診斷為高血壓;(3)合并有HUA[7]:正常嘌呤飲食狀態下,非同日2次空腹UA水平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4)神志正常,言語清晰,行為配合;(5)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繼發性高血壓病人;(2)近半年用過影響UA藥物者;(3)合并糖尿病者;(4)合并嚴重心功能不全、嚴重肝腎疾病和造血系統等危及生命的原發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者;(5)合并腫瘤者;(6)各種原因長期臥床者;(7)對研究用藥過敏者。共納入156例老年人進入本研究。156例病人中男81例,女75例,年齡65~75歲,隨機分為治療組(80例)及對照組(76例),2組基線調查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BMI)、SBP、DBP、UA、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空腹血糖(FPG)、尿素氮(BUN)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病人一般情況比較
1.2 方法
1.2.1 一般資料收集:所有入選對象均詳細記錄姓名、性別、年齡、體質量、身高、文化程度、吸煙史等一般情況。
1.2.2 降壓治療:2組病人均先停用降壓藥3 d,然后按醫囑進行降血壓治療,遵循小劑量開始,優先選擇長效制劑、聯合應用和個體化原則,采用除噻嗪類利尿劑和β受體阻滯劑外的其他一線降壓藥物,包括鈣通道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以及上述藥物的聯合應用。血壓控制目標:降至<140/90 mmHg,合并冠心病者血壓降至<130/80 mmHg。
1.2.3 降UA治療:治療組病人在降壓治療1個月后開始同時運用別嘌醇進行降UA治療:初始劑量50 mg/次,2次/d,口服;每周遞增50~100 mg,至1日200~300 mg,分2~3次口服,每2周測UA水平,如已達正常水平則不再增量,如UA水平仍高再遞增劑量,至UA<357μmol/L后逐漸減量,用最小有效量維持。此外,治療組要調整生活方式:低嘌呤飲食,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豆類適量),多飲水,堅持運動,控制體質量,治療前2~4周堿化尿液,鼓勵病人多飲水[8]。對照組病人不進行降UA治療。
1.2.4 血壓測量:所有病人測量前30 min內禁止吸煙或喝茶、咖啡,需保持平靜心情,靜坐15 min,采用經校正的全自動醫用電子血壓計測量坐位右側肱動脈血壓,連續測量2次,每次測量間隔2 min,取均值。
1.2.5 隨訪:2組病人需每周門診隨訪1次,連續隨訪3個月。每次門診隨訪時測量血壓、BMI,每4周進行1次UA、FPG、TC、TG、BUN的檢測,根據病人情況指導調節用藥。
1.3 觀察指標 2組病人治療前、治療1個月及治療3個月期間均測量血壓并記錄,同時進行UA、FPG、TC、TG、BUN等生化指標檢測。
1.4 療效判定 將治療3個月后血壓值與治療前比較,按衛生部制定的心血管系統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定。顯效:DBP下降≥10 mm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 mmHg;有效:DBP下降雖未達到10 mm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 mmHg;無效:未達到上述水平者。總有效率=(顯效人數+有效人數)/總人數×100%。

2.1 2組治療前后血壓值變化比較 2組使用降壓藥治療1個月及3個月后,SBP與DBP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在治療3個月后,SBP、DBP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2組治療前后UA與血脂水平變化比較 治療3個月后,治療組病人UA、TG、TC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及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壓值變化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3 2組治療前后UA與血脂變化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2組療效比較 治療3個月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82.50%,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60.53%,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29,P<0.01)。見表4。

表4 2組療效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
2.4 不良反應情況 病人隨訪期間,別嘌醇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胃腸反應(惡心及腹部不適),發生率為2.5%,改為餐后服藥后均能耐受,未記錄到誘發皮疹、剝落性皮炎、粒細胞缺乏癥、肝腎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
UA是嘌呤代謝的產物,由次黃嘌呤、黃嘌呤在黃嘌呤氧化酶的作用下生成,再經尿酸氧化酶氧化成為水溶性的尿囊素而排出體外。UA升高可促使高血壓患病率升高,但UA促進高血壓發展的機制仍不清楚[9]。可能的機制是UA水平升高通過抑制一氧化氮途徑和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而導致腎臟血管收縮,升高血壓[10]。另一機制是UA引起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并導致腎臟微血管的不可逆損傷,而導致血壓升高[11]。另外,有相關研究指出:高UA可干擾脂質代謝,加速脂質沉積,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進展[12]。別嘌醇是抑制UA生成的藥物,別嘌醇及其代謝產物氧嘌呤醇均能抑制黃嘌呤氧化酶活性,阻止次黃嘌呤和黃嘌呤代謝為UA,減少UA生成,降低血和尿中UA濃度。另外,別嘌醇可改善原發性高血壓病合并HUA病人的血管內皮功能,從而發揮治療高血壓的作用[13]。研究證明,降低UA水平可以使高血壓的治療獲益[14]。
本研究應用別嘌醇聯合降壓藥治療合并HUA的高血壓老年人,降壓效果顯著,表明HUA合并高血壓的老年人,聯合別嘌醇及降壓藥治療效果明顯,優于降壓藥單用療效,提示除了給予老年高血壓病人規范的降血壓內科治療以外,還應該及時發現并治療可能伴發于高血壓的代謝紊亂疾病,尤其是HUA,這與國內研究報道一致[15]。曾有研究提出,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病人在降壓的同時,不應忽視UA的影響[16],治療血壓時可將UA作為老年高血壓發病的預測因子[17]。同時,別嘌醇聯合降壓藥治療對合并HUA的老年高血壓病人的降血脂也具有明顯療效,單用降壓藥對病人的降血脂效果不明顯。對HUA合并老年高血壓病人進行降壓治療時,控制好UA水平,不但能更好地控制血壓,而且還能降低血脂水平,防止或延緩高血壓病的進展及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本次研究我們發現使用別嘌醇的病人沒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可能是因為本次試驗樣本數量少,研究時間短,使別嘌醇潛在的不良反應無法被評估,因此還需要增大樣本量來論證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綜上所述,別嘌醇聯合降壓藥治療合并HUA的老年高血壓,效果好,不良反應少,聯合用藥有協同降壓作用,也具有降血脂作用,同時對HUA有明顯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