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山
“總命令第一號”
三八線是位于朝鮮半島上北緯38度附近的一條軍事分界線,是“二戰”末期,盟國協議以朝鮮半島上北緯38度線作為蘇、美兩國對日軍事行動和受降范圍的暫時分界線,北部為蘇軍受降區,南部為美軍受降區。戰后,三八線就成為韓國和朝鮮的臨時分界線,通稱“三八線”。
1945年8月10日深夜,美國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協調委員會在五角大樓召開緊急會議,主要議題是在朝鮮的日軍受降問題。助理國務卿鄧恩提出美國軍隊接受日本投降的區域應盡可能向北推移,但國防部長馬歇爾的參謀人員迪安·臘斯克上校指出,軍方缺乏可供立即投入使用的兵力,加上時間和空間等因素,搶在蘇軍進入朝鮮南部地區之前向北部更遠地區推進會有困難。于是,陸軍助理部長麥克洛伊請臘斯克和另一位上校查爾斯·博尼斯蒂爾搞出“一條盡可能向北推進”,但又不致“被蘇聯拒絕”的分界線。
臘斯克和查爾斯曾設想按朝鮮的行政區域來劃分受降界線,但身邊一時沒有資料。匆忙中,他們注意到在地圖上北緯38度線差不多從朝鮮中部穿過,而且漢城及其附近的集中營都在“三八線”以南,于是決定用“三八線”作為受降區域的界限。
這個建議迅速得到美國軍方和國務院的同意,并于14日被總統杜魯門批準。15日,杜魯門給斯大林發出密電,通報了給盟軍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的有關日本武裝部隊投降細節的“總命令第一號”,該命令的內容之一就是以“三八線”作為美蘇雙方在朝鮮半島的受降區域的分界線。16日,斯大林復信表示“基本上不反對命令的內容”,對于有關朝鮮分界線的問題也沒有提出異議。
不合理的分界線
9月2日,麥克阿瑟在日本東京灣密蘇里戰艦上舉行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后,發布了“總命令第一號”,其內容根據斯大林的提議略有修改。命令提到:“駐北緯38度線以北的韓國、滿洲、庫頁島、千島列島等地的日本高級指揮官以及陸海空和輔助部隊,應向蘇聯遠東軍最高司令官投降;日本帝國主義政府大本營和駐日本本土及周圍諸島以及駐北緯38度線以南的韓國、琉球列島等地的日本高級指揮官以及海陸空和輔助部隊,應向美國太平洋地區陸軍最高司令官投降。”
就這樣,“三八線”作為美蘇兩國在朝鮮受降和實行軍事占領的分界線便被明確地規定下來。受降命令傳到戰地時,分兵進擊的蘇聯軍隊已經越過“三八線”,正沿著公路向漢城推進。接到關于分界線的命令后,蘇軍迅速撤回“三八線”以北。9月8日,首批抵達朝鮮的美國軍隊第7步兵師在仁川登陸,對朝鮮“三八線”以南實施軍事占領。
“三八線”斜穿朝鮮半島,長約300公里,它截斷了75條小溪和12條河流,以不同的角度越過崇山峻嶺,穿過18條小路、104條鄉村土路、15條道際公路和8條高級公路,以及6條南北鐵路線。“三八線”以南農業人口占1/3,基本上是農業區,歷來向全國提供糧食;“三八線”以北由于擁有發達的水電資源,全國大部分工廠設在北方,包括化工、鋼鐵、水泥和化肥工廠等,其產品支援南部的農業經濟。南北雙方在經濟上都無法做到自給自足。因此,對于行政管理和經濟發展來說,“三八線”都是一條極不合理的分界線。
深遠的政治意義和戰略考慮
“三八線”對于所謂的受降的軍事意義只是表面的和暫時的,蘇美兩國對“三八線”的確包含著深遠的政治意義和戰略考慮。“三八線”對美國來說,其真實含義就是要阻止蘇聯利用參加對日作戰的機會,控制整個朝鮮。同樣,蘇聯接受“三八線”為界的方案,也有其政治目的。按照當時的軍事態勢,蘇聯完全可以拒絕“三八線”,提出以“三七線”甚至更南的一條線為軍事分界線,而美國從實際出發也會不得不接受這種修正方案。但斯大林卻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三八線”為分界線的提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美蘇兩國之間已出現分庭抗禮的趨勢,“三八線”的劃定為美蘇兩國在遠東和朝鮮半島的冷戰格局奠定了基礎。“三八線”成為美蘇兩國以及后來形成的以美蘇為核心的世界兩大敵對陣營在朝鮮半島對壘的楚河漢界。(來源:《現代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