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邦卿
改革開放40年的今天,互聯網已普及城市、農村,遍及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離不開。它越來越成為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的新空間,越來越成為獲取公共服務的新平臺,成了人們幸福生活的標志。像我這樣耄耋老人也享受著互聯網帶來的幸福!
互聯網這種高科技與老年人有緣嗎?特別像我們耄耋老人也能享受嗎?十多年前,75歲的我還不懂電腦,年輕人拿數碼相機向我請教,我也傻了眼,常紅著臉抱歉。不學電腦、不會用數碼,不接受新事物,要被拋出業界,被社會淘汰。怎樣擺脫這窘境??
2005年秋季,我進了省老年大學電腦班。第一學期學打字辦公,第二學期學上網,第三、第四學期學圖片處理。老年大學學習結束后,又參加了省老年攝影學會辦的網上電腦班。如今,我學會用電腦、數碼攝影、用手機上互聯網,網購、微信、QQ等各種各樣功能使用自如,盡情享受著互聯網的幸福。
有了互聯網這個“免費郵差”,發信不花錢又迅速。改革開放后,國內外朋友多了,交流也多了,特別是老人,更喜歡交朋友。通過微信、QQ可及時了解國內外發生的大事,朋友間發生的事,真所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有了廣泛的網友,真是朋友遍天下,再也沒有老人的孤獨感。
有了互聯網這個“老師”,遇到問題可隨時解決,查找資料。我主編《貴州攝影史話》時,遇到不少攝影中的問題,如果去圖書館翻書,要花很多時間,現在只在網絡上搜索一下就能得到解決。特別是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在互聯網一搜索都可得到解答。
有了互聯網“醫生”,遇到病情可以上網查詢,做到心中有數。偶爾生病,上網查找發病原因、治療方法,哪家醫院治得好,并在網絡上直接咨詢醫生,十分方便。老年人病多吃藥多,時常忘記藥的吃法,遇到這情況上網一查,也能尋到答案。
我這個87歲的耄耋老人,也能和年青人一樣享受著現代化互聯網的幸福生活,給晚年生活增添了無限的樂趣。現在,每天都要上網看新聞、查資料、寫文章、做照片,其樂融融。可以自豪地說,我已成為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的新時代老人。(作者系貴州新聞圖片社原副社長、高級記者,貴州省攝影家協會原主席)